■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如今的新生代妈妈大多受教育水平高,独立自主,触网早,虽然缺乏育儿经验,但自主学习能力强。有统计数据显示,60%的年轻妈妈手机上安装了至少2个育儿app。虽然广泛吸纳各路养娃观,但崇尚科学育儿的新手妈妈大多认为自己能保持理性育儿。
事实真的如此吗?尽管新手妈妈们持续通过多样的育儿渠道武装自己,但随着育儿不断精细化,她们的焦虑程度也随之水涨船高。2018年,上海市儿童医院调查显示,41.3%的家长表示“照顾孩子令我感到灰心丧气”;65.7%的家长感到紧张焦虑;77%的家长希望提高育儿的知识和技巧。
流行育儿理念背后的“专业”
采访“90后”新手妈妈邢女士时,她一直抱着9个月大的宝宝,回溯自己的育儿经历,她开玩笑地说:“我家真是(育儿)焦虑大全。”
从孕期起,邢女士便在微博上关注了很多医生和现代循证医学相关的大V;怀孕后她又关注了更多跟育儿、哺乳、儿科相关的知名博主;还买了诸如《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母婴版)》等代表着各类育儿流派的书籍。
孕期,她有空就看书,不过与看书相比,她觉得微博更方便,“微博科普博主一般都概括得简明扼要、浅显易懂,而且可以看到实时评论,如果有哪个观点或论点存疑,评论会很快有反馈,纠错最快。”
然而,育儿知识的提前预备并不能预见和解决育儿实际中的所有问题。产后,哺乳疼痛、过敏、胀气、抱睡闹觉……婴儿养育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接踵而至,令邢女士难以招架,屡屡陷入焦虑之中。
邢女士特别担心宝宝睡不好耽误长身体,她说:“能找到的所有睡眠训练的文章和书籍我都看了,那些方法论我倒背如流,并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尝试了训练,结果失败了。”原因很简单,看着孩子强烈的反抗和哭闹,邢女士对那些“方法论”充满怀疑。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同的妈妈可能有不同的烦恼,但焦虑是她们育儿的“主旋律”。有的焦虑来自与老人产生的育儿冲突,有的则因为丈夫明明是“猪队友”还要“云养娃”,有的甚至因为育儿焦虑引发产后抑郁症……“特别是当全家只有妈妈一个人秉持科学育儿时,育儿难度可想而知。”一位妈妈说。
今年4月,看到有新手妈妈加入某睡眠引导付费群,训练三个月大的婴儿分房睡却导致宝宝身亡的事件发生,受访妈妈们在痛心之余,却纷纷对尝试睡眠训练的妈妈们表示理解。这份理解来自同样的体验:全天候的密集型抚育和陪伴,喂奶、换尿布、盖被子、安抚哭闹……使得妈妈们长期“碎觉”,极易引发身心俱疲。
造成悲剧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曾为科学育儿投入颇多的邢女士深有感触。她直言,“如今,在网上宣传科学育儿的个人和机构非常多,且鱼目混珠、良莠不齐,需要妈妈们自己擦亮眼。《育儿正典》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儿科专家余高妍(@虾米妈咪)也注意到,近年来,各种育儿理念层出不穷,每种理念都不乏簇拥者。谈及这一现象,她禁不住感叹:“消费主义大潮下,讲科学育儿理性育儿,常常有一种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无力感。”
在她看来,育儿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科学育儿只是指出一个大方向,不同医生尚有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国内、国外的育儿指南,更是有着各方利益的博弈。
知识的海洋中也难免暗藏礁石。邢女士以过来人的身份建议新手妈妈们,“一定要多查询、多比较信息来源,保持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对儿童照顾福利短缺的拷问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桑志芹、博士研究生魏杰认为,育儿焦虑不仅是新生代母亲们普遍的个体经历和感受,也与社会结构变迁息息相关。近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子女对家庭的价值日益突显,育儿成为一项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风险投资,竞争性育儿文化大行其道,精养愈发盛行。特别是在当前“育儿焦虑”已成为社会显著特征的背景下,新媒体商业化的“贩卖焦虑”型教育舆论对年轻父母育儿行为的渗透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
如何避免走上育儿歧路?“心急如焚”不如理性对待、从容应对、量力而行。首先,女性应丰富自身教养知识,把自我成长与陪伴孩子成长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学会辨别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真伪、意图和影响。其次,学会辨别自身需求与孩子需求之间的差异,善于反省和反思,学会觉察和调节自身情绪,正确区分正常焦虑、过度焦虑和病理性焦虑,适当学习心理知识,自我放松和减压。最后,女性应在工作、家庭和育儿中给自我留下一些空间,加强夫妻沟通和互相支持,注重日常的心理保健和情绪疏导,如心理、情绪、行为问题自身已无法处理,可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他们表示,直面妈妈们的育儿困境,也对我国儿童照顾福利短缺的现状提出拷问。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认为,2019年,民政部首次设置“儿童福利司”,标志着现代、普惠性儿童福利时代的来临。
儿童是典型依赖人群,父母身心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家庭福利尤其是母亲福利是儿童福利的基本保障。如今,世界各国的儿童福利制度都正转变为以家庭福利为基础的儿童福利制度。应加快制定家庭友好型政策,建立以家庭福利为基础的现代儿童福利制度。
为新手妈妈提供专业化帮助服务
2017年,在上海市女性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巾帼园)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系联合打造的“妈咪宝贝帮”缓解新手妈妈育儿焦虑服务项目在上海儿童医院落地。
上海市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钮骏介绍,该项目依托医院三级甲等儿童专科的医疗资源优势,整合社工、医疗、心理、教育等社会资源,以医务社工小组工作的服务形式,让新手妈妈群体借助小组工作平台,实现育儿知识技能学习,育儿经验分享,情绪宣泄,被称为是率先探索“健康上海”妇儿类大健康综合教育的新模式。
项目的诞生源自钮骏对年轻父母们的观察。他说,“我们经常见到孩子一发烧就跑医院、看到医生才安心的家长,这说明家长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不了解,同时也很焦虑。另一方面,现在“90后”“95后”年轻家长普遍增多,他们就医的依从性没有前代家长好,因为现在互联网上育儿信息繁多,反而让家长容易陷入迷茫。”
前期,上海市儿童医院曾围绕科学育儿做过不少尝试,如推出“家长学校”健康讲座项目,办公号分享科普文章。但钮骏感觉,“家长听得很用心,科普文章也经常达到10万+,但很多医生反馈,从家长的健康素养和育儿能力来看,育儿科普对家长处理育儿实际问题的作用并不大。”
针对互联网科普存在的痛点,钮骏这样总结道:阅览标题多,整体学习少;碎片信息多,系统知识少;重复信息多,观点重复少;阅读数量多,形成记忆少。
基于对家长育儿需求的调研,钮骏决定以社工形式进行健康科普,并致力于将健康科普转变成健康教育。最终,项目设计出4节课程,包括认识母亲角色、协调与老人合作育儿、更好平衡生活与工作提升育儿效能、提升亲子互动技巧、给予新手妈妈精神上的正面引导等,由医生讲解知识点,再由社工将家长聚集到互助小组中,通过专业服务帮助家长提高育儿能力,缓解育儿焦虑,协调家庭育儿角色,促进形成良好的育儿环境。
“加入互助小组,让我这个新手妈妈在磕磕碰碰的养娃路上得到帮助。通过分享我发现,原来大家的宝宝都有相似的情况,让我调整了焦虑和担忧的心态。”一位受益于“妈咪宝贝帮”的新手妈妈告诉记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调整了心态,把好的情绪传递给了宝宝,突然觉得孩子没那么吵闹了,也更增加了带好宝宝的信心。”
刘继同教授曾提出健康社会工作的概念,即在卫生保健体系中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专业化帮助服务。“随着社会发展,年轻父母如何进入角色,亟须科学和专业知识的支持。”他认为,“妈咪宝贝帮”这种创新型的、妇女儿童与家庭健康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正是他想推动和倡导的健康社会工作。
“目前,项目正在开展健康科普的师资培训,除了培训医生,还包括相关领域中对健康科普有兴趣的,如社区儿科医生、儿保医生等。”钮骏认为,不管是健康科普还是健康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社区。“把这些资源队伍建起来,培训合格后,‘妈咪宝贝帮’项目就可以推广到社区了。”他说。
刘继同表示,应发动儿童社工、家庭社工和妇女社工积极从事健康和精神健康工作。支持母亲,对家庭友好,让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家庭都生活得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