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叶兆言(前中)和祖父叶圣陶(前右)、父亲叶至诚(后右)、母亲姚澄(前左)及堂兄。
叶子说,“爷爷看着曾祖父叶圣陶深夜伏案写作的背影长大,父亲看着爷爷叶至诚笔耕不倦的背影长大,我也受到父亲写作背影的鼓舞,一步一步走向了文学道路。”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见习记者 陈姝
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风貌。在叶兆言看来,成长在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里,让他觉得写作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从小就没有想过要成为作家的他,却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写了一部又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似乎是一种必然。
祖父的影响: 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
今年已是60多岁的叶兆言,看上去精神抖擞,儒雅、平和,眉宇间透着睿智,尽管有只眼睛曾经受过伤,但是难以掩饰那独特洞察世事的目光。
“我十三岁那年,一只眼睛意外受伤,视力严重受损,对我来说,像是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块牌,这以后的一切,接二连三,好像是注定我走上写作这条路。”叶兆言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
家庭的书香氛围,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如果成为作家和家学有关系的话,那就是家中无处不在的书,以及父亲、祖父的读书习惯。”叶兆言坦言,他的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以书为伍的时代。
叶兆言的祖父是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叶圣陶先生。其不少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课本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细数与祖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叶兆言感慨,“1974年我高中毕业,到北京陪伴祖父,那是一段幸福又难忘的时光。我和祖父睡在一个屋里,最难忘的三件事就是陪着他散步、洗澡、拍照。风和日丽的时候,捡最空的公共汽车上去,到空旷的地方下车,有时在郊区小河边看柳树,有时去北海坐在石凳上闻荷叶的清香。给祖父捶背,打发了许多闲暇的时光。”在叶兆言的心中,祖父是一个永葆童心的人,跟他在一起特别开心自然。
祖父也时常怀念起与叶兆言相聚的时光,有一次竟然梦到了叶兆言,后来写了一首诗:“兆言到,旧例继先时。示尔新增留影册,陪余浴室共淋漓,临睡小床支。”
在陪伴祖父的日子里,叶兆言读了不少世界名著和现代派诗人的诗,不知不觉中,他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爱好也一直保持到今天;他陪祖父接待和拜访过文化圈里的名人名流,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近文学和文学家,切身感受文学的魅力。
叶兆言印象中的祖父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每天在桌前坐八个小时,认真看书写信,即使80岁了,仍读书写作。祖父的一言一行,使他明白,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坐在那里,不停地创作。一个作家写得怎么样是一回事,但就得不断地写,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
父亲的告诫:作家不走自己的路,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叶兆言的父亲叶至诚是一位职业作家,母亲姚澄是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派创始人。从小父母就要求他艰苦朴素,为人纯朴。叶兆言说,尽管当时他的家境比较宽裕,但是父母从来没有让他感到一丝优越感,甚至不让他穿高档一点的衣服。
恢复高考后,叶兆言考上了大学,他选择了文学。“我热爱文学”,叶兆言说,“由于历史原因,父亲不赞成我选文科,也并不希望我成为作家。但最终还是尊重了我的选择。”
据叶兆言回忆,出版《花萼》时父亲刚刚16岁,就展示了写作方面的才能,父亲心中一直装着一个作家梦,对文学始终有一种文学青年的热情,他视书为命根子,饱读诗书。
回想父亲对他的帮助,热情鼓励少,泼冷水打击多。父亲对他的作品要求很严格,并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作品需要完善的地方,父子俩也会因为是不是病句争论不休。在叶兆言的印象中,父亲写作时不知疲倦,他的背影就像一幅画,永远也不能抹去。父亲告诫他,学医可传代,学画也可传代,唯有写作不能,作家不走自己的路,一辈子都没有出息,作家的后代不成为作家是正常的。父亲对文学严谨的态度,使叶兆言对写作心存敬畏。他和他的祖父、父亲一样,都有一颗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低调谦卑,朴实无华。
叶兆言似乎没有双休日、节假日。每天七点准时坐在电脑桌前写作,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使他在文学路上越走越远。他淡泊名利,谨记父亲的教诲,专注于自己的写作,以文学滋养生活,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最适合他的生活。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刻骨铭心》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
女儿的启发:与女儿一起改变,一起成长
祖父和父亲对他的爱、尊重与理解,自然也影响了叶兆言对孩子的态度。他坦言,写作跟时代和个人经历都有关系,他从来没有要求女儿成为作家,唯有希望女儿一生平安、幸福,能不能出人头地是她自己的事情。
作为父亲,叶兆言也希望女儿有出息,据他回忆,女儿叶子满一周岁抓周,桌子上摆满了口红、金光灿灿的24k项链、钢笔、巧克力等很多东西,当时能想到的都放在桌子上了,女儿对着桌子研究了半天,很认真地捡起一本《简明英语词典》,他当时激动得差一点跳起来。面对孩子无意识的举动,初为父母的人多半是唯心的。后来,女儿的英语说得很流利,也算是天遂人愿。
和所有的父母子女一样,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也会有矛盾和争执,在女儿出国之前,因为一些琐事吵过架。记得有一次,叶子丢了一个帽子,叶兆言很生气地让她回去找,不是心疼帽子,而是觉得她不知道爱惜,担心出国后会为此吃苦头。
临上飞机,叶子悄悄塞给她母亲一个小本子,她的母亲正因难舍难分而伤心流泪,看到小本子上的文字,更是潸然泪下。他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叶子会留下如此美丽的日记。”
比如她写给她妈妈的一段话:今天爸爸打我时,你不该在一旁煽风点火,我很不喜欢你这样。如果你帮着我说一点话,今天我说不定就可以少挨几巴掌。你应该向《乱世佳人》里的媚兰学一学,做一个宽容而博大的女人。当然,这个要求是高了点。算了,不提了。
用文字沟通交流,让这个家更充满爱意。
叶兆言说,读完女儿的日记感动不已,作为父母,也要反省自己。过去总以为只有父母爱孩子,其实孩子更爱我们,父母的爱有时候很自私,因为自私,会走向反面,会泥沙俱下,充满杂质,而孩子的爱是一股清澈的泉水,透明、纯净、美好,更接近爱的本意。女儿的日记启发了他,也要和女儿一起改变,一起成长。
近期,叶子整理父亲叶兆言的文集时,发现父亲出了这么多书,内心无限感动,“父亲把文学当作一生热爱的事情,始终有一颗对文学敬畏之心。每当有人夸赞父亲是位大作家时,父亲总是谦虚地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写作之人。”叶子说,“爷爷看着曾祖父叶圣陶深夜伏案写作的背影长大,父亲看着爷爷叶至诚笔耕不倦的背影长大,我也受到父亲写作背影的鼓舞,一步一步走向了文学道路。”
如今,叶子是南京大学教师,教比较文学,也是一名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已出版过两本书籍。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这是祖父叶圣陶的语录,无论过去多少年,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叶兆言笑道,比如阅读,比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