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6月15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界 让搬迁妇女“搬家进城,幸福进家” 扶贫就业“小车间”展现巾帼“大担当” 妇字号基地割麦忙 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为复课学生“心理赋能” 连续两年活动不活跃的“妇女微家”将被摘牌 贵州安龙“双语”点赞好政策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昭通妇联创新“112333”工作法 助推安置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让搬迁妇女“搬家进城,幸福进家”

昭通市妇联立足实际,通过创新“112333”(成立一个机构、组建一支队伍、建立两项制度、三送服务助力从移居到宜居、三个强化助力从安居到乐业、三类活动助力走上幸福路)工作法,助推安置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让广大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玉林

□ 杜升文

“以前不懂得怎么教育孩子,觉得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云南省昭通市靖安安置区惠民社区,欧兴华一家人正在聆听家庭教育讲师带来的家风课。

“我们从什么是家庭暴力,其表现形式、重点危害,如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让安置区妇女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昭通市妇联副主席张海燕说。

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云南省最大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安置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县(区)4万余人,为让广大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昭通市妇联立足实际,通过创新“112333”(成立一个机构、组建一支队伍、建立两项制度、三送服务助力从移居到宜居、三个强化助力从安居到乐业、三类活动助力走上幸福路)工作法,助推安置区社会治理现代化。

做安置区群众“娘家人”

安置区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有了难题该找谁?找临时妇工委。这个临时妇工委就是昭通市妇联指导靖安安置区专门成立的一个部门,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家长学校学习群、妇女议事会、妇女微家等, 吸纳社区1~3名妇女干部,为安置区群众提供保障,做好妇女群众“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娘家人”。

在此基础上,临时妇工委还组建了巾帼志愿服务队,开展婚恋纠纷排查化解、法律法规、生活安全、操家理务、志愿服务等培训,负责群众搬迁入住、扶贫济困、人居环境提升、婚恋纠纷排查化解等“家长里短”。出台了昭通市“易迁扶贫巾帼行动”工作意见,印发了家事十日查、家事纠纷每日解等制度,全面了解安置区群众家庭人员组成、婚姻关系变化、留守妇女儿童等详细情况,建立家庭档案,做好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工作,把安置区群众纠纷化解在基层。

让安置区群众从“移居”到“宜居”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片片高楼平地起”,昭通市妇联带领安置区群众把脚下的土地作为新家园来精心建设,让安置区不再只是“新房子”,更是一块“安居地”。

2019年12月18日,靖安安置区迎来首批约1000户搬迁群众入住。从分房摇号到搬迁入住,随处可见身穿黄马甲的巾帼志愿者,被安置区亲切地称为“小黄人”。这些“小黄人”把服务送到了搬迁群众的门上,从做好道路指引到物资分发,“小黄人”手把手教会群众使用电器、打扫卫生,让广大群众能转变生活观念和方式,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在滨江社区宋元聪家中,一家人围在茶几周围认真聆听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陈敏老师的讲课,讲到七步洗手法时,宋元聪带上孩子去卫生间,亲身示范,手把手教育孩子如何正确洗手。截至目前,妇工委共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操家理务培训34期3000余人次,编印“操家理务”培训服务手册2万册、“平安家庭”宣传日历1万张。

社区治理是搬迁群众安居的保障。安置区将各楼栋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实行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进一步织密织牢社区防线。同时,巾帼志愿者还积极加入治安巡逻队,在小区、楼栋巡逻,维护一方平安,构建一方和谐,进一步推动法治和基层群众自治融合。

让搬迁群众搬进新生活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离开了黄土地,推动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尤为迫切。为解决搬迁后严峻的就业压力,昭通市妇联集思广益,为搬迁户寻找就业新路子:反复宣讲就业惠民政策、利用扶贫车间开展技能培训、把招聘会办到家门口……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群众转移就业的举措,让越来越多的安置区群众走出家门,走上工作岗位。

2月21日,靖安安置区扶贫车间举行第一期锡箔纸技能培训,120名来自靖安新区惠民、合顺和滨江社区的易地搬迁群众经体温测试显示正常后,排队扫描疫情二维码进入到扶贫车间进行培训。

“家门口就能学到技能,等我做熟练了就可以多挣些钱,家里孩子太小了,一个读四年级,一个马上上幼儿园,如果制作熟练了,以后我还可以拿回家来做,我就可以一边打工赚钱一边照顾家里。”来自大关县寿山镇宜都村的搬迁户罗云翠高兴地说。

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搬来如何稳问题,昭通市妇联指导各级妇联在党委和政府的统筹下积极作为,依托产业就业分中心和就业服务点,在易迁安置区建立巾帼扶贫车间4个,对易地扶贫搬迁妇女群众开展家政、养老护理、蔬菜种植、食品包装等技能产业扶贫培训34期2032人次,带动574名妇女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让有培训意愿的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真正掌握一门实用的职业技能,实现“搬迁就业有希望”。

让安置区群众“搬家进城,幸福进家”,是妇联的目标。如何发挥“娘家人”作用,让群众更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昭通市妇联结合“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做到群众在哪里妇联就在哪里,妇联在哪里家庭建设就到哪里,探索出了一条充满温情、充满家庭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家人们,在13栋门口集合跳舞了。”每天晚上7:30,靖安安置区合顺社区的群里准时会收到这样一条信息。“以前在大山里,干完农活儿就回家,天黑了就睡觉,日子过得很单调,现在到晚上,不是学习,就是跳广场舞,生活充实多了……”

“我们切实发挥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下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让搬迁群众搬进了新家园、搬出了幸福新生活。”谈到安置区社会治理,昭通市妇联主席吴敏如是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