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火了,夜市开了,久违的烟火气,又在我们身边渐渐升腾。关于“地摊那些事”,也勾起我们“忆当年”。因为小小地摊瞬间点燃了我们内心的烟火气、人情味,让我们的生活更接地气。
■ 木易
几年前有首歌特别火,歌名叫《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这歌的创作者是个80后。有人说,如果她出生在1998年,那一定写不出这首歌——因为后来的人民广场已买不到炸鸡。但最近“地摊”一词又重新被频繁提及。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这些天,全国各地的地摊火了,夜市开了,久违的烟火气,又在我们身边渐渐升腾。笔者采访了几位曾经摆过地摊的朋友,他们“忆当年”,谈起“地摊那些事”……
淘宝店主:从“地上”到“线上”,我一直都在摆摊的路上
我是一个淘宝店主,其实就是一个摆摊的,只不过是从“地上”转移到了“线上”。
其实16岁上中学后我就跟着父母摆地摊了,在路边卖炸臭豆腐,白天上学被同学认出来,还会被嘲笑。我脸皮厚,完全无所谓。后来家里人摆早点摊,我会4点多就起床,摆到7点多再去上学。通常是我爸和面,我妈包饺子,我擀皮。到现在我的擀皮速度还是非常快。再后来自己摆地摊发家致富就走到了今天。
如果现再让我摆地摊,我会售卖当季农家产品。吃的东西骗不了人,品质有了,自然回头客就多了,只要你每天在同一个位置,时间长了就能成为隐型招牌,接地气,有温度,能赚钱。
以我的经验,地摊最重要的是干净;其次是态度好,不管别人买不买,都要笑脸相迎。我还是蛮喜欢摆地摊的,每天会有不同的人来,年纪、长相、经历都不一样,有时候还会跟你聊会儿天儿,挺有意思的。
我摆地摊,想卖DIY的瓷器、摆件、器皿等
地摊给我的印象就是:夏季、热闹、水果捞、杂货。对地摊的记忆总是跟夏日密不可分,那时晚饭后,我就会期待去街边地摊溜一圈,虽然每天遇见的都是同样的摊位,但还是会不厌其烦地逛一圈又一圈。
那时家门口的夜市,总会有套圈的地摊,到那儿拿一把圈圈(大约20多个),气势汹汹地想要把最后一排的大娃娃套上,旁边总会有一群看热闹的人跟着遗憾、唏嘘,好不热闹。
地摊里必不可少的自然还有各种小吃,吃完一样看到另一样,总感觉还可以再吃一点。最火的就属刨冰摊位了,夏天大概没有办法抗拒冰品吧,传统的老味刨冰都要排很久的队才能买到。
记忆中摆地摊人群中有一个老奶奶,占着一个很小位置卖花,她旁边还趴着一只狗。每次我经过,都会买一束花,老奶奶也都会对我说声“谢谢”。
地摊与超市、商场相比,总有些出其不意的收获。如果我来摆地摊的话,也许会卖一些小玩意,像是DIY的瓷器、摆件、器皿等。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类东西,家里也有很多存货。我想象中的摊位要干干净净,也许只用一张布铺着,在上面把物件整齐码上就好了,希望这些“小可爱们”是地摊的主角儿。
那些年练摊教会我:流量为王
如今大家都知道“流量为王”这句话,其实我上大学摆地摊时就意识到了。
我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校小南门外,一到傍晚就开始聚集各种各样的小摊贩,卖袜子的竞争尤为激烈,其次是烤面筋的,我最常逛的是旧书摊,几块钱就能淘一本好书。
那时我很好奇:这么辛苦能赚几个钱?记得第一次去南锣鼓巷,一条800米的街,当时估计得有200个摆地摊的,真是卖啥的都有。三五人一队的保安,每天从这头走到那头,再从那头走到这头,来回折腾这些小贩,他们也真是让我服了:一秒收摊,跑得比兔子还快……后来我才知道,地摊真赚钱啊!
我第一次在学校摆地摊,是因为我开了一个淘宝店,把生活费全搭上了,但一直不出货,没钱吃饭了,就尝试着去食堂门口碰碰运气。第一次摆摊,中午一个半小时,收入900多元。收完摊,请室友吃完鸡排庆祝后,我就开始上网搜“摆地摊哪里最牛”,目标指向南锣鼓巷。
于是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去南锣鼓巷,8月那一个月赚了2万多,最高一天纯赚1500元左右。问我卖啥?明信片。我大二去西藏、大三去云南时,买了不少当地的明信片,一般我卖二三元钱1张,一盒30张就打包卖30元。后来,我在淘宝又找到了更好的货源。当然我也卖过邮票、袜子、热带鱼等。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练摊的经历,是我北漂生涯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摆地摊之后,我走到哪里都比较关心一个东西的成本,另外就是流量。流量,才是一切生意的本质,这是摆地摊给我的启蒙。
也许如今的你早已习惯了手机购物、网络订餐、买菜,享受着便捷与清净,但是不是也会怀念过去那种面对面交流甚至讨价还价的快感……如今,地摊经济为什么那么红?也许因为它瞬间点燃了我们内心的烟火气、人情味,让我们的生活更接地气。
点赞地摊,不过是告诉我们: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