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齐齐哈尔龙沙公园的象亭
■ 毛庆明
那一夜,父亲离我而去。那年,我两岁。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母亲的记忆碎片和父亲屈指可数的几张发黄的老照片里,触摸父亲的脉络。我试着串联起父亲的生平足迹,试着了解他、感知他,而不仅仅是血脉相承。我写了第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我的父亲是老红军》,参照父亲的履历表,寥寥数笔,勾勒了父亲的生平画像。那就像父亲的骨骼,我希望继续通过细节的捕捉和完善,让父亲的画像丰满起来。尽管这很难。
在父亲的老照片里,有两张出现了同一个背景。一张父亲打着绑腿,双手叉腰站在一个亭子前;另一张是全连合影,身为连长的父亲,站在前排最左边,一身打扮和单独照时的打扮一样。这两张照片的背景是同一个亭子,一个五角亭,亭柱是五个拙朴粗大的花瓶,亭檐角很普通,但亭柱和亭檐角之间,有一个长长的,前端向下弯曲的造型,因为年代久远,照片很模糊,看不清这长长的弯钩是什么。这是个极富特色的亭子,我很好奇它在哪里,父亲去过那里,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一年前,已退休的姐姐带着这两张照片去了苏北。幸运的是,她找到了江苏涟水党史办的王继华主任,王主任从亭子的建造风格和照片上父亲的着装,立刻判断出这是东北某地。
父亲1931年4月在老家金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生南征北战,足迹遍布全中国。翻看父亲的履历表,发现其中一栏赫然写着:1945年11月,任东北新四军三师师部特务团四连连长,证明人郑贵清。郑贵清是新四军三师特务团团长,1946年4月26日,他带领三师特务团作为主攻部队,和辽西支队一起,解放了齐齐哈尔!
那么,这一定是齐齐哈尔的亭子。通过网络搜索,姐姐在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找到了这座亭子。亭子叫象亭,始建于1907年,这个亭子其实很粗糙,瓶柱象头,无非取的是平(瓶)安吉祥(象)之意,只是当年的设计者,不会想到,一百多年以后,它会成为我与父亲穿越时空交流的纽带。
坐在电脑前,我久久地端详着这两张老照片。那是解放齐齐哈尔之后,东北新四军三师特务团四连长毛世德,率领四连88名指战员,和此次战斗中缴获的8挺重机枪,在龙沙公园象亭前的合影。那一年父亲26岁,他和他的战友都是那么的年轻,骁勇善战。年轻的父亲十分消瘦,脸部轮廓清晰,颧骨凸起,那时,父亲已经在连年征战中透支了身体。
姐姐说,她小时候,曾听父亲笑谈,在东北,父亲只身带了连通讯员,坐火车去满洲里,找“老毛子”搞巴克夏猪给部队改善伙食,两个人语言不通,居然顺利地把两火车皮的巴克夏猪搞回来了,只是回来以后发现部队已奉命出发去黑河剿匪了,父亲只好放弃了两车皮的巴克夏猪,带着通讯员一路追赶大部队到了黑河。结合现在网上资料看,当时父亲是在4月解放齐齐哈尔之后去的满洲里,5月部队跟着洪学智将军去了黑河。洪学智将军和父亲都是安徽金寨人,有一部电影叫《洪学智黑河剿匪》,讲的就是洪学智将军率领新四军三师特一团剿匪的故事。
空山寂静,空谷回音。那年我去金寨老家的革命烈士纪念馆,徜徉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隔着近一个世纪的悲欢,我依然能感受到一个10岁的机灵男孩,在山间劈柴、溪边汲水的生活日常。父亲,等疫情彻底结束,我要去一趟齐齐哈尔,这个当年你解放的城市,在龙沙公园的象亭里坐一坐,听一听风吹过的声音,那风声里,一定有你当年攻城的呐喊,和胜利后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