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博物馆展览(2018年10月12日—2019年4月23日)现场
2019年,已离开这个世界75年的瑞典画家、神秘主义者希尔玛·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1862~1944)成为了全球文化界出乎意料的热点人物,这一不寻常的现象源自两个重要事件:一是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名为“希尔玛·阿芙·克林特:未来的绘画”的大型个展,为期6个月的展览参观人数高达60万,打破了建馆以来任何一个展览的记录;二是德国电影导演哈利娜·迪尔施卡拍摄的一部名为《在可见之外——希尔玛·阿芙·克林特》的纪录片,于当年的斯德哥尔摩女性电影节上展映,并举办了有策展人和艺术史家出席的研讨会。迪尔施卡认为,长期以来艺术史以男性为主导的叙述,影响了对这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女画家的价值认同。她试图以另一种视角改写围绕男性展开的艺术史。
事实上,这种观点是艺术史学者朱莉娅·沃斯最早提出的。2013年,也就是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为克林特举办“希尔玛·阿芙·克林特——抽象的先驱”展的那一年,沃斯在泰特美术馆网络杂志上发表了挑衅性的观点:克林特才是第一位抽象艺术家,而并非以往艺术史认定的康定斯基。然而,艺术界也有人将克林特排除在抽象艺术之外,例如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于2012~2013年举办的“发明抽象:1910~1925”展就没有收入克林特的作品。
的确,没有证据表明克林特以任何方式参与了早期现代主义的开拓事业,尽管她于1906年就创造出了与早期抽象类似的作品,但她既不关注绘画本身的形式问题,也从未思考过抽象理论问题,她主要致力于传达精神信息,将自己视为创作过程中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媒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艺术创作方面,克林特并非外行,而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画家。她于1882年进入斯德哥尔摩皇家美术学院学习,1887年毕业后很快在斯德哥尔摩确立了画家身份,其具象绘画在各类展览中展出。像许多同时代人一样,她也受到当时在欧洲和美国广为流行的精神探索和实验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唯灵论、神智学和后来的人智学的启发。
创作于1906年至1915年之间的193幅《圣殿绘画》系列为克林特最受瞩目的作品,由《原始混乱》《十大》《进化》《天鹅》《鸽子》和《祭坛》这几个子系列组成。从风格上讲,这些作品具有惊人的多样性,融合了生物形态和几何形式,同时包含了具象与非具象元素,是一种独特的兼具抽象和象征性的绘画风格。与此同时,她还留下了125本笔记,详细地解释了其艺术语言和创作思想,我们从中也可看出达尔文进化论、植物学、歌德的色彩理论对其创作的影响,甚至当时最新的科学发明,例如X射线和电磁波,也曾给予她极大的启示。在克林特的非客观作品中,不同的色彩、各种符号、字母和单词都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例如蓝色代表男性,黄色代表女性,而当两种颜色结合在一起时,会产生和谐的绿色;W代表物质和男性,U代表精神和女性;天鹅代表形而上学的超越;鸽子代表和平与圣灵;蜗牛和螺旋形代表发展和进化,如果螺旋线是顺时针方向运行,则表示情感和女性力量;如果逆时针运行,则表示思想和男性力量。克林特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长期存在的宗教信仰与科学进步和对宇宙的新认识进行调和,以证明“一切都是统一的”观点。由此看来,其作品在精神上更接近于后来的超现实主义。
克林特的作品始终不以纯粹的抽象为目的,而是试图描绘那些不可见的东西。这位艺术家于1944年秋去世,留下了大约1300幅从未展示过的作品,她在遗嘱中强调,至少要到她去世20年之后才可以公开展示这些作品,并永远不要将之拆开出售。因此,直到1986年,她的抽象作品才在由莫里斯·图赫曼于洛杉矶举办的“艺术的精神,抽象绘画“1890~1985”展览中首次亮相,这是她获得国际认可的起点。
近10年来,克林特的作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时至今日,她的这些“精神自画像”的价值仍难以评估。克林特那些表现不可见世界和不可见力量的神秘艺术,并未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得易于理解,但它们又的确引起了当代观众的共鸣。其实,作为一个天生具有二元论世界观的西方艺术家,克林特只是想要以自己的方式探究人类与宇宙结构的统一。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