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也变得越来越依靠人工化的城市,但好在我们还没有完全丧失天赋的敏感,依然向往来自自然的慰藉和支持。
■ 舟子
近日,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在杨浦区江湾城路展开试点,“樱花路”保留5天不扫,以精细化的“捡拾”进行保洁,让市民全方位体验樱花之美。看到“落樱不扫”的新闻时,莫名地有点心动:从落叶不扫到落樱不扫,我们的城市治理在对于清洁的管理上升级了,清洁与审美更加同步,对于落叶、落花、落雪……不再是简单粗暴一刀切似的管理了。
“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痕迹”,而落叶落花落雪等是自然与我们所剩不多的一点联系,变得很稀有,当这一点稀有来临时,我们希望与它们的相处能够长久一点。但这样的心愿往往在“保洁”的需要下被忽略了,对于落叶落花落雪……我们一度的做法就是扫扫扫,扫它没商量,对自然审美的保留没在议程上。
曾经,“昨夜西风凋敝树”之后,我一早走过那一排树下,脚底有树叶被踩得咯吱咯吱地响,有的碎了,有的韧劲犹存没事一样,虽然只是赶去上班路上匆匆的一段行走,但让人一下感到了秋意,一叶落而天下知秋……遗憾的是,第二天当我还是走那条路去上班时,那条路上已是干干净净,也可以说是光秃秃地了,除了水泥地面,什么也没有了,而都市里最不缺的就是千篇一律的水泥路面。我知道:是环卫工人昨天及时打扫了路面,清理了落叶。一夜之间落叶无数,清理并非易事,环卫工人的确是辛苦的,但也觉得可惜。
借由“干净”的名义,我们损失了什么?但这种损失是不好轻易说出口的,因为貌似矫情,更因为有时清洁尚且达不到,遑论审美?而清洁与审美之间的关系有时又微妙难言:有时清理干净就是美,但有时留下一些东西更是美。除了怅然若失外,那种区别说不清道不明。那么,有关部门是怎么体察到了人们的这种心意?那些比我更有表达能力的人们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表达了他们的心意与要求?我不知道。我只是觉得他们相当高明。比我这只会沉默怅然的人要强。没有他们的体察与表达,这城市的审美文明不会进步得这么快。
犹记得我对一场落雪被过早清扫了的“怨念”:有一年,好不容易下雪了,雪量还不小,覆盖了路面。我从楼上往下看去,小区里静悄悄,难得的雪后静谧,白茫茫一片,几乎还没有足印。可是,没过多久,有人就把它三下五除二地铲掉了!第一秒钟,我觉得这些人宛若雷锋,但随即我又遗憾了:好不容易有点雪,马上又没有了!让盼雪的人情何以堪?这些扫雪的人难道不盼雪吗?也许这只是他们的工作,而他们工作的第一要义是保洁。也许他们只是学雷锋,觉得清扫了路好走。
不过,后来,这种一律清扫的做法有了改观,是小区居民自发的改变:那场雪来得有点奇特,下得无声又无息,早上起来发现时,天空中依旧是冬日暖阳,地上却是白茫茫一片了。这雪好像是某个人或是某种神秘的力量一夜之间特意送来的,与以前的不大一样——以前北方的雪天总是阴霾的,下雪前后都有着独有的气息。从新闻里得知,这雪果然是特意送来的——是人工增雪。因为那个冬天老不降雨、降雪,旱情已经很严重了。这雪,多少缓解了农作物旱情,也顺带让城市里的人沾“光”了。这“光度”从我朋友们的QQ签名上就可见一斑,基本变成了与雪有关:北京终于下雪啦,哈哈!又是一场晚雪,柳暗花明;雪中漫步,不舍归来;呼吸最晚的雪的味道;欢欣的春雪,图片图片图片……天降大雪,众人欢呼。为不浪费这片“雪意”,我特意出门溜达了一大圈,途中,发现不少人与我有同样心意的:很多人都在雪中溜达,有的一看就知道是专为溜达而溜达的,还有一大叔拉着他家大婶的胳膊在雪上滑行,有一老太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着也来踏雪了……我们的身心对自然的渴望没变。
全球气候变暖,人类也变得越来越依靠越来越人工化的城市,但好在我们还没有完全丧失天赋的敏感,依然向往来自自然的慰藉和支持。这一场雪令我意识到:自然的号召力和动员力依然是如此巨大。雪降下时,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我们还会怀抱着这样欣喜和感激的心,并将这样的心又投射于自然万物和人类自己。
怀着这样的情绪和感慨,我回家准备去义务铲雪,但当我到家时,发现为时已晚,楼下已经被人们扫出了一条无雪的通道:窄窄的一条道路,正好够一两个人通过,旁边的雪则还让它保持着原状,留待欣赏,或是让不怕湿鞋、愿意体验踏雪之趣的人可以走那里。这是一个实用和美观的完美结合,既体察了有雪导致的道路湿滑安全问题也没辜负大雪带来的一番审美意趣,而且节省了扫雪的劳动体力。
樱花胜雪,“春雪”飘飘,好一番优美的景色。落樱不扫,是城市清洁管理与景观审美的升级,其实是社会治理的升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表征,也是城市文化进步的步履。生逢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能够目睹这样的迭代升级,也算是与有荣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