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王江平
□ 艾力·阿布力克木
“厂里刚接到大订单,我们正在全力抢前面因为疫情耽误的时间。”日前,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来到新疆莎车县恰热克镇巴扎村的一个扶贫车间,637名工人忙着赶制一批电感线圈等电子产品。
扶贫车间里大部分女工来自附近村落,她们身穿橘黄色工作背心,熟练地运用着面前的机器。她们身后则挂着颇具地方特色的标语——“勤劳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
“莎车县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建这些乡村‘扶贫车间’就是为了解决他们的脱贫和就业问题。”莎车县副县长开色尔·艾来木夏告诉记者。
这个车间的工人有411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巴扎村23岁的阿依吐汗·吾普尔就是其中的一名。进入工厂前,阿依吐汗一家四口人仅靠种植几亩地维持生计。2018年5月厂子落户村子,她与村里的一些姐妹成为首批工人。“现在每月我能拿到1500元工资,而且平时还不耽误帮家里干农活。”
据了解,新疆雅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自2018年落地莎车县后,已解决4000多名劳动力就近就业,满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赚钱顾家两不误的需求。
“家里有孩子有老人,没办法出去打工,以前我们想能在家门口找份工作就好了,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在扶贫车间上班的比力克孜·赛麦尔说。
莎车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面对着县域广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种种问题。近年来莎车县紧紧围绕精准脱贫,支持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引导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就业。
据统计,2018年以来,在莎车各工业园区就业的人数从2017年初的3500人,增加至目前的1.9万余人;乡村“扶贫车间”就业人数从2017年初的500人,增加至目前的1.3万余人,其中涌现出北希实业有限公司、莎车县追梦服饰有限公司等多家超千人企业,以及新莎电子有限公司、新疆优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业。
莎车县政府和企业把提升村民务工技能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不断培训、学习等方式,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增强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
比起产业园,下沉至村的生产车间因为离家近等原因更受村民们欢迎。莎车县的部分乡镇以纺织服装加工为重点,成为当地就业基地。
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梦想,转身成为产业工人。2019年莎车全县乡村生产车间共解决就业10722人,其中季节性用工375人,吸纳贫困人口7226人。
便民服务业也是家门口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布苏丽坦古丽的“靓发屋”正是一家这样的店,店门口贴着各式发型的图片,走进店内,三四个座位上已是“满员状态”。如今店主热孜万古丽每天有十多名顾客,月收入稳定在2000~3000元左右,已经成功脱贫。
这背后离不开莎车县妇联牵头的“靓发屋”建设项目支持。建设项目通过援疆资金,统一购买美容美发物品、设备,成套分发到全县465个村(社区),然后挑选合适的贫困妇女担任店主,获得一定期限的“靓发屋”免费使用权,使用期间收益归经营者所有,期满再签订付费续租合同。每家“靓发屋”店主需再带教2~3个贫困妇女学徒,促使更多的贫困妇女就近就业。
而在莎车县别的扶贫车间各族姐妹则是另外一番忙碌景象。
果品加工车间里,核桃被去核脱衣后,厂房内的工人们戴着手套,将未脱净核桃衣的核桃仁再进行手工去衣,最后作为一个单品放入时下流行的零食“每日坚果”中。这些产品再经过包装,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
据了解,莎车县的巴旦木产业链已颇为成熟。从巴旦木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出发,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以巴旦木干果、巴旦木乳、巴旦木蜜、巴旦木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于一体的“甜蜜产业链”。2018年莎车巴旦木总产量达4.48万吨,实现产值10余亿元。
而在离莎车不远的坡陇森林公园风景区里一名少数民族姑娘身着保安制服,十分精神,她告诉记者,自己家是贫困户,生活颇为拮据,“但我来这里工作一年多了,一个月有1500元收入。”刚过19岁的她脸上露出了笑容。
出了坡陇森林公园,沿新藏公路驱车半小时就到达塔吉克族村。得益于此前的“安居富民”项目,村庄里的一幢幢民居有着统一的白墙和小庭院,环境宜人,村庄里还传来阵阵歌舞声。
村民拜尼·努热孜家中挂着一张脱贫光荣证,上面显示2018年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屋子里有一间客房,房间里放置了两张床用来“创收”,2019年招待新藏公路的游客挣了4000多元。
拜尼·努热孜的孩子今年6岁,看见家里来了客人,开心地跑来跑去。村支书多来提江说,在上海援助下,村里也有了幼儿园,孩子们读书都方便了。
2020年,拜尼·努热孜想着幸福的日子一定不会差。
新疆各级妇联开展的技能培训,让众多女性从农民成为有技能的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