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的元坝村主干道,今年铺上了柏油。
邓翠华在山顶茶田采茶。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任然 文/摄
正值采茶时节,59岁的邓翠华靠一根竹竿支撑着,往山顶的茶田走去。500米山路是今年新铺的柏油路,她走了40分钟。儿时得病留下后遗症、腿脚不便的邓翠华说,以前上山,要花比现在多一倍的时间,“还要摔很多跟头”。
不同于那些平地上的村庄,在邓翠华居住的元坝村,对于每个村民而言,路,有着非凡的意义。一条好路,曾是村民们最大的期盼。如今,他们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元坝村是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木门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全国14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的秦巴山区。在脱贫攻坚战中,这个贫困山村发生了蜕变;在收官之年,发展新规划让村民们又有了新的期待。
“没有这些路之前,我们是真穷”
木门镇坐落在山间狭长地段上,村庄都在山上。
元坝村的村口,是一条约45度斜坡的山路。从山脚到山顶,蜿蜒约19公里长的山路,村民住宅沿路而建,田地也高低错落散布在路边。1200余位村民,人均基本农田仅0.2亩。
旺苍县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木门镇则是如今全国最大的黄茶种植基地。元坝村山顶上连片的500亩茶田,是农户们除外出打工外的主要收入来源。
阳光明媚的早春,在邓翠华挪着小步走向自己的4亩绿茶地时,年届八旬的邵传江已在茶田里采了一个多小时的茶。
邵传江家中3口人,孩子外出打工,家中常年只有他和老伴,种植十几亩茶田。
茶田大部分是租种,两位老人不仅要种茶采茶,有时还自己制茶,去集市上卖。自己制卖,在一年三个采茶季节里,每天能收入上百元。
邵传江家去年扩种了几亩黄茶。黄茶种植时间长,产量低,价格昂贵。邵传江说,待黄茶有了产出后,自己制卖,每天的收入能翻几倍。
两位老人能扩种茶田,转折点还是在“路”上。
邵传江的家虽然离茶田不远,但路没修好前,种植茶田需要的农资品,都靠肩挑背扛;下山去卖茶,一个来回也要两三个小时。那时他只能种植自家的四五亩茶田。路修通了,平整了,可以骑上三轮车去种茶、售茶,省了大半的劳力,他便开始扩大茶田种植面积。
邵传江采着茶,只见几个人走进田里,帮忙采摘起来。原来是村支书杜勇和其他3位驻村干部。
农忙时节,村干部助农是每年都要做的事。杜勇是“75后”,作为本地人,他深知“路”对元坝村的意义。如今,走在镇上和村上的宽敞大道上,他向客人介绍当地情况的第一句话总是:“没有这些路之前,我们是真穷。”
开路、修路,是杜勇前几届支书主抓的事情之一,2016年杜勇被选为村书记后,修路、拓宽、铺油,也是他年年必做的事。为了修好一段路,他曾找各相关部门,开了18次会。
2016年,驻村干部和扶贫干部来到村里后,杜勇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也是“给咱村硬化一条路吧”。
如今,不仅硬化的水泥路能通到475户村民门口,从山脚到山顶茶田的一条主干道,还拓宽到了两车可较轻松会车的宽度,今年还铺成了“黑油路”。
精准帮扶:重点围着贫困村转
邓翠华腿脚不便,在山里采了一上午茶,还不及邵传江一个小时采得多,但她并不着急。
邓翠华家在2016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后,在各方帮扶下,日子慢慢有了好转。在元坝村,像邓翠华家一样因病因残致贫的有76户,他们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曾是他们最迫切的期盼。
元坝村村民世代在大山中生活,勤劳朴实。即便是邓翠华这样有残有病的村民,也没有停止过劳作。曾有10年时间,邓翠华不仅种田种茶,每年还到新疆去采棉花增加收入,然而因为家人都有病痛,孩子还在上学,日子仍旧入不敷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邓翠华享受到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生产就业等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政策……去年,邓翠华也扩种了两亩黄茶,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儿子在外顺利务工,每年又多出2万元收入。如今,她家人均纯收入已过万元。
见杜勇和3位扶贫干部转到自家的田里帮着采起茶来,邓翠华满脸笑颜。
杜勇问她还有什么困难。邓翠华不好意思地抹了抹脸说:“天气好,路好,我一会儿就走上来了,就是这棍子老支着胳肢窝,有点磨皮。”
驻村干部、来自旺苍东城中学的纪老师走过来,把邓翠华的棍子拿到自己身前比了比说:“回头我给你买个拐杖,不磨皮的。”
邓翠华对这几位驻村干部都很熟悉,几年来,他们不仅常到她家讲解扶贫政策,落实扶贫措施,她建新房的时候,他们还来搬过砖、运过砂石。
从2016年开始,村干部、驻村干部和镇里的有关领导,就重点围着元坝村转,助脱贫,找发展路。
产业整合:摘帽后的新课题
元坝村的76户贫困户早在2016年年底就实现了脱贫,村民人均收入从2750元增至5500元,元坝村也摘去了贫困村的帽子。脱贫之后如何发展,成了驻村干部们筹谋的又一个新课题。
这几年,驻村干部们为元坝村引进了生态黑猪养殖、生态有机农业循环经济采摘示范园、“七彩园”花卉培育扶贫科技园等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元坝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增长,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
杜勇对村庄优劣势更为熟知。“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剩下的村民,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这部分村民最期待乡村振兴。”他说,“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产业,能整合村庄资源,不费太多劳力,没有太大风险,还有能促使青壮年回乡。”
契机出现在近两年,木门镇将辖区内的木门寺打造成了国家4A级景区,并提出以红色旅游振兴乡村,开始打造木门镇有机茶叶主题公园等产业。借此东风,元坝村结合县、镇产业建设,规划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把之前引进的产业项目进行扩大整合,再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茶耕特色和生态条件,打造一个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一名驻村干部说,“希望能以此带动整个村庄的乡村旅游,让元坝成为美丽元坝、富裕元坝。”
如今,元坝村与木门镇相接的那条三级公路正在拓宽,为发展旅游业做准备。元坝村的村民们又有了新的期盼,群情更加振奋。而这,正是杜勇所希望看到的。在他眼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除了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还能唤起村民的红色记忆,激发他们改造乡村的奋斗意识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