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家庭劳动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开展,家庭生活中有劳动机会时,家长要培养孩子自觉自愿参与的意识。很多劳动技能是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时间长了孩子就养成劳动的习惯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自己的劳动和他人劳动的关系,不仅要把劳动看成一个具体的行为,更应将其视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度。很多时候,你如何对待别人,关键一点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劳动,以及怎样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他人。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周韵曦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从四个方面强调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此次下发的《意见》有哪些亮点?新时代家庭劳动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树立新时代劳动家风?为回答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在家庭这一“主阵地”开展落实,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专委会理事殷飞。
记者:此次下发的《意见》与以往发布的文件相较有哪些亮点?
储朝晖: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意见》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协调动员政府、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可以说,此次发文的级别更高,效率更高,对各方面的协调性更强。此外,《意见》中专门提到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过去我们孩子的评价标准就是考分,而此次《意见》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从多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价,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
殷飞:《意见》将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回归,是对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完善。其次,《意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当前青少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平衡,偏废了体力劳动,在文件中将劳动直接限定在狭义的“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这个层面。对“出力流汗”的体力劳动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并根据家庭、学校和社会系统提出三者在劳动教育中的基本原则:“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记者:新时代家庭劳动可以围绕哪些内容开展?要注意哪些问题?
储朝晖:我认为,家庭劳动主要围绕家庭生活开展。首先,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健全发展。在家庭生活中,本应该是孩子自己动手的事情,父母却加以阻止,或者孩子自己没有动手意识,这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因此家庭生活中有劳动机会时,要培养孩子自觉自愿参与的意识;第二,有很多劳动技能是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庭卫生打扫,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习惯在整洁环境里生活,从而养成这样的习惯和能力;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自己的劳动和他人劳动的关系,不仅要把劳动看成一个具体的行为,更应将其视为衡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度。很多时候,你如何对待别人,关键一点是如何对待别人的劳动,以及怎样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他人。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把劳动当作全部生活,也不要试图在生活之外去安排孩子劳动。更不能把布置家务活或者推行劳动教育,变成对孩子的惩罚手段。
殷飞:家庭劳动还是需要紧紧结合家庭教育的生活性特征展开,根据家庭劳动的不同层次,鼓励带领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首先是生活自理。这是每个孩子劳动的起点,通过生活自理孩子们能够体验劳动的最基本价值:自己动手,照顾自己,形成自信,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信;
其次是服务家人。通过自我服务形成劳动技能,进而鼓励孩子服务父母家人,如给老人捶捶背,帮父母递送工具等。服务家人不仅能够锻炼能力,还能够培养孩子服务别人的意识;
再次是参与家庭事务。成为家庭的一份子,以为家庭做贡献为荣,进一步体验“服务别人”的劳动价值。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家庭劳动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能力现状,循序渐进地进行,可以遵循参与帮助到独立完成的路径进行。
记者: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
殷飞:家庭在劳动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所谓基础性作用,主要包括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几个方面。
首先是基础性的劳动意识。这是由家庭的生活性特征决定的,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侧重点不同,家庭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日常生活就是各种生活性劳动,从叠被拖地到择菜下厨再到洗衣种菜等都是随时随地的动手机会。家长要通过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劳动意识;
其次是基础性的劳动技能。家庭中衣食住行到处是劳动机会,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其中根据能力大小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而且每一种生活劳动技能都可以从高到低进行梯度划分,孩子可以根据能力的提升不断提升家庭劳动技能;
再次是基础性的劳动习惯。自我服务是每个人最基础的劳动习惯,从幼儿开始孩子们就要学会自我服务,学会独立吃饭,穿衣系鞋带等。从养成基础性的自我服务习惯开始,孩子们开始服务父母家人,服务家庭,为将来的服务同学,服务学校,服务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基础性的劳动价值。《意见》通过培养劳动意识、技能和习惯,最终指向劳动价值,也就是为什么要劳动,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根本性问题。家庭是孩子价值观念形成的基础,家人通过生活的潜移默化,能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的深刻道理传播给孩子。
记者:如何树立新时代崇尚劳动的家风?
储朝晖:我认为这要从建立一个现代家庭这样的角度来进行。所谓现代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这包括从事劳动也应该是平等的,不能只让一个人劳动,或者只有父母劳动、孩子不劳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享有自己的权利,这样才是一个现代家庭。
但事实上,很多家庭有这样的问题:一部分人在承担全部家庭劳动的责任,另外一部分人不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风气的引导和劳动家风的树立,应该让孩子感到家庭劳动是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义务,由此孩子的意识上才能没有障碍,主动、自觉参与家庭劳动。
殷飞:家风的本质是家庭价值感,崇尚劳动的家风,就是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首先,父母要做好榜样。每位家庭成员都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劳动体现人生价值。正确对待工作中的辛劳,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避免在孩子面前简单抱怨;
其次,和孩子讨论劳动的价值。同样的劳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获。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劳动价值的讨论,不仅把劳动看成赚钱养家的工具,还要作为一个人人生价值的体现,更要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
再次,要鼓励孩子通过劳动有所得。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孩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任何不劳而获都是不应该被鼓励的,如鼓励孩子把快递纸盒收集起来卖废品获得零花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