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3月3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要闻导读 小汤山:“重启”再战“疫”,有序从容 带领“三无”村咬定青山“拔穷根” 踢好慎终如始的“临门一脚” 构建侵害妇女儿童案件快速办理机制 桃花马上请长缨 巾帼先锋战疫情 开学复课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滁州市龙山村第一书记支荣鑫

带领“三无”村咬定青山“拔穷根”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王蓓

“这次疫情对咱村里春耕春播影响不大,但给我们提了个醒,要尽快把村里的网络销售平台建好,适应当下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才能真正搭建起田间地头和百姓餐桌之间的‘桥梁’,彻底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旖旎的春光下,站在村头春耕在即的万亩农田前,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休息的支荣鑫有些疲倦,但大脑仍在飞速运转,“这也是解决贫困户脱贫后稳定增收的大问题”。

36岁的支荣鑫,是安徽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龙山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8年4月从前任手中接过扶贫“接力棒”。

“龙山是镇里唯一一个贫困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3户206人,2016年整村脱贫,我到岗时还有贫困户22户34人,截至目前,仍有2户3人没脱贫。”驻村两年,这些“刻”在脑子里的数据和每个贫困户的住址、致贫原因、可享受哪些扶贫政策、目前的家庭状况……支荣鑫张口即来。

在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滁州市人大机关工作的支荣鑫看来:“自己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腿勤、手勤、嘴勤,是干好扶贫工作的‘基本功’。到村第一件事必须是入户走访。”

龙山村地处丘陵地带,曾是让县镇两级“头大”的“三无”村——无名山河流、无优势资源、无特色产业。全村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青壮年劳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1.3万多亩土地,近80%流转给了大户经营。

采访中,支荣鑫数次提到了自己的前任——如今已是滁州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的张丽,“她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抓班子建设,建基础设施,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她在岗期间,龙山出列,也给下一任接力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龙山村最大的资源是1.3万亩耕地,要想脱贫,固守传统种植,光靠土里刨食,肯定不行,必须发展特色产业”,初到龙山,在与张丽等几任扶贫干部反复交流后,支荣鑫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但习惯了传统种植的农户,光靠我们‘磨嘴皮子’很难改变,村干部得带头干,得动脑筋,得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

2016年到2017年,村“两委”投石问路,用近40亩地作试点,建了43个蔬菜大棚,有着草莓种植经验的“外乡人”朱守品作为人才被“引进”入村。

3月28日上午,站在刚刚采摘完一茬的草莓大棚外,朱守品说:“龙山村靠近南京,这两年销路一直不错,每亩收入高达两万元,惹得旁边的种粮大户们心痒痒。”

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物流受阻,原以为会“赔个底朝天”的朱守品,在2月10日迎来了转机:“支书记专门帮我到来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申请了车辆通行证,又发动市里、县里的朋友,发朋友圈,找线上销售平台,没几天,我家的草莓就从滞销变成了‘供不应求’。”

“党员干部就是一面旗帜,关键时刻冲锋在前,才能真正起到引领、推动的作用。”支荣鑫笑着回应。这样的话在朱守品听来,“透着贴心、温暖,绝不是喊口号、说大话”。

“特色种植的路‘问’对了,还得继续往前‘探’”,支荣鑫说,“2018年,村里又有新项目上马”。随着龙粮米业被引进入村,村里用扶贫资金盖起的厂房竣工,机器的轰鸣声在龙山村响起,也带来了农产品深加工的商机和一大拨适合贫困户的就业岗位。

“龙山是粮食种植大村,我主动找到村‘两委’,想上这个项目,双方一拍即合。”企业负责人王友安说,这也是来安县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项目。

支荣鑫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村里近两年探索打造的“贫困户+大户+企业+村集体”的利益共同体的模式:由村集体牵头,招引种植大户分片流转土地,种植大户和龙粮米业签订种植协议,形成稳定的产销关系,贫困户在收取土地流转金的同时,也能在种植大户、米厂务工取得报酬。同时,企业每年租赁厂房的11.06万元租金,也计入贫困户的分红收益。

目前,龙山村已形成了一条循环产业链:90%以上的贫困户将土地租赁给大户耕种,实现良种良法相互结合,大户与米厂对接,实行订单种植,不光生产销售无缝对接,粮价也有保证。

“村集体经济的锅里有了,贫困户的碗里才会有。”支荣鑫认为,要想壮大集体,还得不断借助外来力量。2019年,相同合作、收益模式的食用油加工项目通过招商在村里落户。贫困户优先就业,每年15.84万元厂房租金进入分红,让贫困户手里的“饭碗”端得更稳。

爱人有智力残疾的郑明华,直到儿子毕业后当了厨师才脱贫。去年,刚结婚的儿子因事故重伤,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再次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多项目扶贫政策和村里产业的发展,让支荣鑫“有了防止他家因病返贫的底气”:及时帮郑家申请了健康扶贫帮扶政策,“治疗费用只掏了不到一万元”。紧接着,她推荐老郑到油厂打工,每个月3000元工资,又给他爱人安排了村里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工资加扶贫就业补贴,每月又有1000多元。

村里的光伏维护员朱承先,也是过去的老贫困户,爱人早年病逝,自己脑梗后每月光医药费就要七八百元,也干不了重体力活儿,“把家里的地租给大户,一年租金2000多元;健康扶贫‘351’‘180’政策享受完,一个月药费只要几十元;支书记安排我在公益岗位,活儿轻便,一个月也有千把块工资,另外还有村集体分红,绝对不会返贫。”50岁的朱承先对生活充满信心。

心里装着贫困户,年初三返村后的支荣鑫一刻没停歇:“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一方面要抓紧帮企业复工复产,保住贫困户的‘饭碗’,还得把‘停工期’当成扶贫干部的‘蓄力期’。”

在参与一线疫情防控的同时,支荣鑫召集村干部,谋划制定了龙山村《2020年工作要点》《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2020年驻村帮扶计划》等一系列工作安排,撰写了龙山村《光伏扶贫电站运营管护、收益分配案例》《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提交帮扶联系单位提前准备。

3月末的龙山村,万物复苏,春播春种的大幕已徐徐拉开。“今年要完成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突破一个千亩项目、增加百名个体工商户、培养十名致富带头人、搭建一个有带货能力的电商平台”,支荣鑫说,“现在的目标已经不只是脱贫,也要谋划与乡村振兴的接轨、融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