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姚建
□ 李曦
春日的齐鲁大地,树梢已经悄然露出了绿色。在省级“大姐工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王庙镇太阳贸易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戴着口罩的工人们正娴熟地编制草制品。不一会儿,一件件精美的草编手工艺品就成型了。
“我加工了80件草编件,麻烦上门收货的大姐给俺捎来5把蒲草和一捆棉线。”在扶贫车间微信群里,50多岁的残疾人徐礼春正在报送自己需要的原材料和已经加工好的产品,她在太阳贸易有限公司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徐大嫂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在家门口靠自己的双手取得一份收入,维持家庭生活。像她这样的妇女在太阳贸易有限公司还有很多。
为确保复工复产,扶贫车间借鉴了“外卖无接触送餐模式”,不方便来车间工作的贫困妇女通过线上提出需求,配送工人线下配送原料到家,自行在家加工,加工完成后通过群内发布信息,车间再规划路线上门收取。
公司负责人、鱼台县返乡下乡创业联盟理事房从景大姐说:“虽然这样做给公司增加了一些成本,但是我们这里有不少妇女是残疾人,扶贫车间无接触配送的工作方式既方便了这部分群体,也能有效地防控疫情,同时还不影响产量,算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目前,外送加工的产能达到了生产规模的一半以上,同时,该公司还在鱼台县周边设置了20家“卫星”工厂,从业人员多为农村留守女性和贫困妇女,总务工妇女达到了500多人,人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工资平均水平,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增收,她们制作的草编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
在汶上县,济宁市妇联执委、汶上县巾帼返乡下乡创业联盟会长陈其芸创办的山东喜气洋洋喜庆用品有限公司,为避免员工聚集,从3月1日起,公司组建起10人的配送队伍,把制作手工绢花的原材料送到村口,发给32个村的80户残疾人、贫困户。每10天送一次,农户加工完之后,再派人到村口收成品,并支付加工费。
贫困妇女马凤英和老伴儿在家里接点插花的零活儿,每月能赚2000多元,“有活儿干、有菜吃,咱老百姓就图个这呗,不用出门就把钱赚了!”马大娘对“移动式扶贫车间”赞不绝口。作为全省残疾人就业辐射示范基地,多年来一直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解决了当地300余户贫困家庭和100余名残疾妇女就业。
“睡眠不足,容易影响孩子发育;宝宝出生后一年内会出现厌奶期,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应对厌奶期……”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赵庄村的朱大姐每天下午四点准时收看“诚信大姐”的在线微课堂,认真做笔记。她说,在疫情防控期间,她要及时充电,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朱大姐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在金乡县城当育儿嫂,月工资3700元。谈起自己在当地妇联的帮助下从事巾帼家政服务业以来的感受,朱大姐激动地表示,这是她和她的家人通往小康生活的转折点,是她实现梦想的起航点。
“多亏村里妇联主席帮我出主意,县里的巾帼家政政策又好,给我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和就业岗位,我靠自己的双手挣到工资,让我和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也让我自己重新燃起了斗志和希望!”朱大姐是金乡县众多在“巾帼家政”服务项目中受益的妇女之一,金乡县妇联携手县阳光大姐、诚信大姐、心起点、起跑线等家政服务公司共同探索打造的“巾帼家政”服务品牌,为有家政就业需求的适龄妇女,尤其是贫困妇女,提供免费的月嫂、育儿嫂、养老护理等方面的线上技能培训,并为培训合格人员提供合适的家政服务就业岗位。项目实施以来,累计100余名贫困妇女从中受益。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指示要求,济宁市妇联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生产,发挥广大执委、各级妇联组织作用,积极组织“大姐工坊”、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有效促进疫情期间贫困妇女增收,巩固了脱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