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安顿最新长篇小说《青蚨》,假借“青蚨还钱”的民间传说,以昆虫青蚨母子永不分离的自然生命伦理之道,隐喻人世母子亦如青蚨,顾盼往来,反复一生,实则永不分离,引申到人类个体、家庭、民族的情感之理。作家以不经意之微妙命名,赋予文本人类之爱的家国之大义,表现出一位女作家自觉担当时代使命,重建家庭爱与关怀伦理的殷切希望。
■ 王红旗
安顿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青蚨》(北京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假借“青蚨还钱”的民间传说,以昆虫青蚨母子永不分离的自然生命伦理之道,隐喻人世母子亦如青蚨,顾盼往来,反复一生,实则永不分离,引申到人类个体、家庭、民族的情感之理。作家以不经意之微妙命名,赋予文本人类之爱的家国之大义,在“人类失去了地平线”的全球化之下,成为一种“归来兮”的召唤,一种“灵台上”的照亮。
虽然《青蚨》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与其以往作品迥然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通的灵魂——对当代中国人生存、情感状态的“勘察式”研究与揭示,表现出一位女作家自觉担当时代使命,重建家庭爱与关怀伦理的殷切希望。书中,作家没有隐匿于“幕后”,而是与叙事者、女儿生成“三位一体”的“我”,作为在场讲述者、线索人物贯通全篇,恰到好处地把广阔的社会图景尽收眼底。安顿把《青蚨》以“最新情感三部曲”的首部推出,是她从1995年起至今二十多年来“三翼(口述实录、影视剧本、小说创作)创作”的又一个里程碑。
看似和谐的家庭背后“别样”亲情故事
《青蚨》采用连环套式的叙事艺术,把“我的父亲被洪水卷走了,我要回家”设置成“牵一发动全身”的枢纽情节。从东京到北京,再到北京胡同,延伸出“我”在东京留学期间的跨国恋情、父亲与母亲相安无事的生活隐情、从遥远年代浮出的父亲青梅竹马的恋人青莲……随着“我”出离悲痛的平静讲述,不断扩展出家庭内外情感一个个连环式的同心圆。每一个不同的地域时空,每一次亲历的生活场景,每一个人物的人性美好与善意,都生出一种精神性的相互映衬,呈现出永恒性的温暖光亮。
尤其那盘长达3万字的录音带,套在小说里由青莲亲自口述,不仅再现在场性的历史真实,而且随着青莲对“三十多年,三个人,千回百转,盘根错节”的感情纠葛的回忆,解开了“我”数十年在看似和睦的家庭里“从来没有完全看懂”的父母世界,并意外发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感情秘密。父亲与青莲在北京胡同里一起长大并相爱,父亲渴求文化知识却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在特殊情况下“垫着脚”娶了出身教授家庭、大学毕业做医生的母亲。青莲嫁给了有钱无爱的婚姻,家庭形同虚设。丈夫死后,她把与父亲的爱情转换为手足亲情,在父亲缺少母亲关怀的情况下,以无私的奉献坚守着自己初心的爱,帮助照顾父亲的日常生活,温暖着父亲也照亮着自己。
更值得探究的是,安顿继续创造层层相嵌的连环叙事。在青莲“以爱为血墨”的口述故事深层,再加套一个关于反叛门第观念的外国电影《爱情故事》。这不仅从整体结构上更突显小说引人入胜的阅读感染力,而且就内容情节推进而言,由生活现实表层探至人物心灵深处情感史的肌理,以委婉自嘲的巧妙,点破其父亲、母亲与青莲一生不幸婚姻的本质问题——“门第差异”所造成的自我心理扭曲。原来父亲与母亲恋爱时第一次看的电影,和青莲第一次看的电影,都是《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悲剧里“爱,就不用说对不起”这句话,是当时年轻人的时尚流行语,也成为三个人情感纠葛的注脚。
两代女性感情生活的“秘境之眼”
从事医生职业的母亲,在那个时代社会与家庭双重标准的沉重负担下,其无奈与迷惘正是那一代知识女性的困惑。她是被社会认可和尊重的“女强人”,是赫赫有名的妇产科医生,但却不敢走出无爱婚姻再次拥抱爱情,或者建立自我的独身家庭。母亲为何维持着这样的婚姻现状,把家庭日常生活过成朴素而精致的典型单身宿舍,这成为“我”一直解不开的困惑。
也许父亲“真的走了”那一刻“我”突然长大。安顿运用女儿与母亲的角色换位叙事策略,留学时发誓不再回家的“我”开始自我反思与理解父亲母亲。尤其三个漫漫长夜,母亲守在父亲的灵堂里,与父亲的遗像四目相对。看着母亲凝视父亲时那专注的样子, “二十六年来我第一次确认,我是父母爱情的果实。” 父亲虽然已经离去但并没有缺席,不仅唤醒了母亲深藏心底对父亲原初的爱,而且小时候母亲对“我”同学关系的掌控、学习成绩的要求、不许早恋的明令禁止,在“我”设身处地的换位重述里得到化解。在仍存在性别歧视的社会里,女性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理想,要比男性付出更多勤奋与智慧,这是母亲的经验。两代女性在“不同而和”的生命价值、爱情婚姻与家庭观念之上,获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亲情生命温暖。
安顿曾讲到,“40岁之前,我的问题都是提给他人的,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40岁之后,我最大的改变是开始问自己,我怎么可以让我的婚姻这样,我怎么可以去这样对待我的家人。”因而这部作品的温暖主调,不仅源自作家对社会婚恋历史与现状的考察、自我向内心追问的凝神寂照,而且源自其经历种种生活变故,成为母亲之后对爱的人格一次次体验性地领悟、成长与成熟。小说每个人物形象都敞开心扉在互照对比中绽放灵性之光,同当代社会不同婚恋观念与情感方式构成多元博弈的精神文化力量。
小说结尾,“我”和日本作家小川的爱情在母亲的祝福里结出了果实,“我”抚摸着腹中“胎儿”,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亲的生命之爱是这世间最牢固的联系,是一切感情的延续。在“东京的夜晚刚刚开始”的朦胧诗意氛围里,作品融合记忆与现实、白昼与黑夜,模糊了“我”、作家与人物形象、存在与非存在的界限,在日月年轮之外以强烈的仪式感,完成由经验向精神审美的本质飞跃——“家之爱”是人类情感之爱的启示录。爱,是人类最高境界的情感伦理,人类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大家庭。如冰心先生所言,人类“有了爱,就有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