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姜军旗
隔着双层玻璃,他向她做了一个OK的手势。玻璃窗口两头,护目镜后四目对视,浅浅的微笑中,满是关切。
这是朔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PCR实验室里,曹梁和李娟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每天的交流方式。虽然近在咫尺,但在这个“离病毒最近的地方”,夫妻俩除了隔着玻璃的眼神交流,就是在对讲机里的相互叮嘱。
今年34岁的曹梁和李娟是高中同学。2010年10月,两人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曹梁2009年进入朔州市疾控中心,从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等工作。新冠疫情发生前不久,曹梁获颁“全国农村饮用水卫生监测十年成绩突出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妻子李娟也进入朔州疾控中心,两人成为疾控战线上的战友。
“从选择这个职业开始,我们就成了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疫情就像是冲锋号,冲锋号响了,你就必须向前冲!不需要任何理由,因为这就是你的职业!”
与媒体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关注相比,疾控人更像是一群疫情防控战线上的“隐形战士”。
除夕夜晚上10点多,曹梁和李娟同时接到了单位返岗电话。“应县发现两例疑似病例,需要立即返岗,等待样本送检,并进行核酸检测工作。”由于这是朔州市首次发现疑似病例,曹梁和李娟马上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正月初一凌晨2点多,两例疑似病例样本送到。在万家团圆的时刻,朔州市疾控中心大楼里,一场紧张的战斗刚刚打响:整理样本、灭活处理、排序编号、核酸抽提、核酸扩增……
一夜忙碌,清晨6点多,检测结果显示两例均为阳性,确定了朔州市最早两例阳性病例。
作为新冠肺炎阻击战中的关键环节,病毒检验工作与病毒接触最密切,不仅工作量大,也是最危险的工作之一。“每次检验都需要做好三级防护,戴上双层手套,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戴好N95医用口罩、护目镜、帽子、鞋套,全副武装进入实验室后,才能进入配体系、样品处理、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的实验检测流程。”
“因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从实验室出来,每个人的衣服都湿透了。”走出实验室,大家忽然间发现,曹梁和李娟成了这个大年夜科室里唯一实现了“夫妻团聚”的同事。
“其实,虽然近在咫尺,但仍然要通过对讲机交流。”实验室里,曹梁所在的核酸提取区与李娟所在的试剂准备区相互隔离,只通过一个双层门结构的传递窗相连,但两个门不能同时打开,一个区域的门打开时,另一个区域的门则会关闭,两个区域的检验人员只能通过手势或者对讲机交流。“虽然相信他的专业能力,但还是忍不住会叮嘱。”隔着传递窗的玻璃,李娟每次总会通过对讲机叮嘱一句“注意安全”“小心操作”。
曹梁调侃自己“一年参加了两次战‘役’”,一场是新冠疫情阻击战,另一场是脱贫攻坚战。2018年7月,曹梁到山阴县下喇叭乡口子梁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多时间里,他和村“两委”班子一起努力,在村里建起了爱心扶贫超市、小杂粮加工作坊、土豆储藏窖和光伏发电站等一批产业。
今年1月22日,从口子梁村回来不久,曹梁就接到了单位疫情防控集结令。刚刚从脱贫攻坚战战场下来的曹梁,又投入到新冠疫情阻击战中。为了全身心投入疫情防控,他和妻子商量后,将8岁的女儿和刚刚一岁半的儿子送到了双方父母家中。
虽然每天都能见到丈夫,但李娟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一岁多的小儿子,每天她都要拨通视频看看孩子。“一个月不见,嘴也溜多了,头发长得都可以扎个小辫了。”李娟的话语中满是思念。
2月29日上午,朔州市最后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的消息,让曹梁和同事们很是高兴。“从除夕夜第一例确诊病例样本检测到最后一例治愈出院,1300多份样本检测,30多个日夜的坚守,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作为一名疾控人,能够在新冠疫情阻击战中,和妻子在一个战壕里共同战斗,用我们的专业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感到很自豪,这也将会是我们一生中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调侃自己参加两场战役的曹梁坚信,“有14亿人并肩作战,众志成城,两场战役一定都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