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珺电话联系刺绣团队的每位绣娘。
▲绣娘在家一边抗疫一边生产。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周玉林
■ 通讯员 张应才 张家俊
“看,这是我自己在家绣的产品,防疫期间不出门,就在家做刺绣。”疫情防控以来,云南省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的绣娘们在微信群里隔三差五更新着关于作品生产的图片、视频。原来,这是一边抗疫一边生产的她们,在向公司“交作业”,分享她们的成果。
“疫情发生后,我就告诉绣娘们,不仅自己要做好防护、不要串门,还要带好头、做好宣传。”2月17日,云南省妇联执委、咪依噜公司董事长罗珺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疫情期间,罗珺通过电话、微信联系刺绣团队的每位绣娘,再三叮嘱她们,不要访亲会友,工作上就通过微信和电话联系,告诉她们好好待在家搞刺绣。
大年初六,绣娘们就在家开绣了
“本来计划大年初六就开工的,因为疫情我们就在网上开工了,老师将绣片图案发在微信群里,绣娘们根据图案在家绣。”电话里,罗珺对记者说,我们大部分绣娘都是居家就业,只是刚学的不能当面教授了,网上传艺,绣娘们学得也挺快。
“毕翠芝,你的上批订单收入已经通过微信转给你了,查收一下……”2月16日,罗珺通过电话告诉毕翠芝。在电话交流中,罗珺不忘提醒绣娘们少出门,注意防护,每日记得给家里消毒,出门一定要戴口罩。
“非常感谢罗总,她带着我们大家一起过上了好日子。”白丽激动地说,“她不但给我们提供了订单,还帮助我们把绣品卖到全国各地,年年大家都能挣上不少钱。这些天,她还在视频里讲一些防疫知识,关心地问大家缺不缺口罩和消毒水。”
“虽然现在是疫情防控期间,但不妨碍我们居家工作,不会影响生产,更不会影响乡亲们脱贫致富。”电话里罗珺对记者说,这些日子,绣娘们都各自在家赶制来自全国各地客商的订单。
疫情发生后,罗珺还向当地红十字会捐赠了价值31800元的N95口罩和医用口罩。
绣娘3000多,最多一年能挣四五万
2019年中国-南亚博览会期间,“丝路云裳·昆明民族时装周”楚雄彝族服饰专场秀在昆明亮相,传承千年的彝族服饰登上现代T台,奉献了一场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专场秀上,罗珺的公司也有9套彝族服饰走上T台。
十年前,因为喜欢彝绣的精美,想让更多的人认识这门藏在深山的技艺,罗珺萌生了发展彝绣产业的想法。创业之初,她凭着一股子热情,带领身边的几位绣娘,成功地把自己平时绣出的传统彝族服饰送进了市场。
“公司现在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700多万元,可以带动3000多绣娘靠刺绣脱贫致富。”罗珺告诉记者,手艺好、绣得多的绣娘一年最多能挣四五万元,农活多家务事多的绣娘也能挣个几千元。
在罗珺和绣娘们的努力下,云南省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各类彝绣系列产品、文创产品有20多种,并通过多种渠道远销到全国各地,其中的“蝶恋”系列产品荣获2018年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罗珺个人也被授予“云南省云岭首席技师”“云南省刺绣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云岭技能大师”等称号,并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带领群众致富是我的责任,我相信疫情很快就会过去。疫情期间,我们要积极工作,让大家的收入都有保障。”罗珺对记者说,我不仅要把企业做好,还要带动更多的彝族绣娘,把大姚的彝绣产业做大做强,让大姚的彝绣文化产业和彝族文化传递到更多、更远、更大的地方。
如今,大姚越来越多的绣娘靠着一双巧手,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古老的刺绣技艺在不断传承发展,彝族刺绣成为当地彝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