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的口罩手工小作坊。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任然
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年已半百的周禄英,从事中草药种植已多年。如今,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她的创业履历上又添一笔:全县(市)首个口罩厂创办人。“是举全县之力建成的。”周禄英说。
疫情期间,口罩难求,正规生产设备和相关原材料更是难求。不仅大竹县没有口罩厂,作为川东门户的达州市,也没有口罩厂。缺口罩,成为大竹县防控疫情的短板。
是短板,或也是商机。创业30余年的周禄英,干过酒楼、电脑销售,初中学历的她,还自修过工商管理类课程。
“市场空白,政府需要,群众需要,这种事值得干!”周禄英投入了几乎全部积蓄,而为解燃眉之急,还要跑得够快……
手工作坊解不了燃眉之急
大年三十,新冠肺炎疫情到来,周禄英戴着口罩上街,她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戴。
“你口罩在哪买的?”有人问她。
“花高价买的,10元钱一个。”
“我给你15元,你卖我行吗?”周禄英愣了,她没有卖,把兜里装的十几个口罩,都送给了路人。
随即她把整个县城的药店跑了一遍,一个口罩都没买到。此时,她收到大竹县妇联的捐款倡议,作为大竹县妇女创业协会会长,她即刻加入募捐。
“可是,有钱买不到口罩,”周禄英咨询县妇联,“我们可不可以自制口罩?”得到了县妇联的赞同和支持。
1月28日,做服装定制的袁小丽搬来三台缝纫机,开美容院的王丽梅搬来消毒面巾纸,做餐饮的张天慧等七八位女创业者,通过各种途径带来医用消毒纸等各种原材料,县妇联从达州市找来了可代替耳带的软皮筋——手工口罩小作坊,在大竹县妇女创业协会办公室建立起来。
3天后,协会女创业者们带着自制的千只手工口罩,送给了民警、社区工作者等一线人员,剩下的则免费发放给群众。
此举,引起了县两委的关注,相关负责人多次走访手工作坊,为了帮助扩大产能,县里还腾出了一间会议室,群众也纷纷贡献家里的缝纫机,短短几天时间,小作坊扩大到了三十余台缝纫机,80余名志愿者参与。
但这还是杯水车薪。“一线天天都缺口罩,发给群众时,差点引起了围抢。”周禄英琢磨,大竹县人口近120万,要解燃眉之急,得靠生产线。
“泡”回来的设备和原材料
在大竹县经信局,一份“设立大竹县口罩生产线项目建设工作组的建设方案”批示申请件上,局领导、县领导以及相关单位、部门负责人的批示占满了大半页纸。后附方案中,县政府、经信局、市场监管局、妇联等十余家单位为工作组成员单位。批示件上的时间显示为2月3日。
当日,周禄英正驱车赶往广东东莞,她知道万事俱备,就差正规的生产线设备和原材料了。
2月4日,到了东莞的工厂,周禄英傻眼了,厂外挤满了几百号人,都是来买设备的。她坐在门口一动不动等到当日凌晨,耗走了其他人,等来了一位销售经理。“我就和他泡(耗),不给设备,我就不走。”周禄英说,“最后拗不过我,卖了我一台。”
在等着设备发货的3天时间里,周禄英在广东跑了十几家原材料生产厂家,家家都没有富余的货,她同样用坐在厂里和负责人“泡”以及提高购买价的方式,凑齐了第一批原材料。
2月7日,满载着设备和原材料的货车,跟着周禄英的小车从东莞开出。当日,以县委常委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大竹县口罩生产线项目建设工作组,也正式成立。
2月9日,设备搬进县政府提供的厂房,安装、调适、使用,以及招工等遇到的一切难题,工作组成员们都想尽办法第一时间解决,口罩厂相关手续也“按章程,特事特办、加速办理”。
2月16日,设备基本调试完毕,原材料通道基本打通,相关手续基本走完,“口罩厂现在日产2万余只N95,销售资质已有。能补一补一线的缺口了。”周禄英说。从1月28日手工口罩作坊开工,到小口罩厂基本建成,刚好用了20天。
20天,相关部门都倾注了全力。周禄英为口罩厂取名“竹宝宝”,“是大竹县合力建成,在大竹县诞生的宝宝,宝贝!”周禄英说。
周禄英仍在想办法增加生产线,她的基础目标是“各类口罩日产量要达到20万只以上”。
她琢磨着,达州市总人口接近700万,“就算疫情过了,政府会储备,群众也会储备。”周禄英说,“只要质量过硬,就不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