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高铁辐射严重会导致女性不孕”“鼠疫无药可治,得上必死无疑?”“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癌的前兆?”“拍完X光发现怀孕,孩子就不能要了?”“5G基站比4G多且辐射更强”“量子波动速读可1分钟阅读10万字”……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些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且引发公众或恐慌或盲从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近年来,许多像这样听起来言之凿凿似乎很有科技含量的言论,总是隔三差五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混淆视听,迷惑人心。比如2019年十大“科学”流言中,七成以上就集中在大健康领域;中老年人、年轻女性和儿童家长更是成为流言易感人群;新技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格外受到关注;商家也借机包装炒作各种营销概念等。
专家建议,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健康和家庭生活需求和关切的事物越来越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观点,我们不要急于轻信,更不要急于转发传播,而是应该多一分理性分析和逻辑判断,同时也要有意识增加自己的科普素养和科普责任,勇于揭露和终结谣言。2020年,让我们擦亮眼睛,增强理性,用科学武装头脑,让谣言再没有生存土壤和传播渠道。我们坚信,谣言止于智者,真理越辩越明。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富东燕
“中国高铁辐射严重会导致女性不孕”“鼠疫无药可治,得上必死无疑?”“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癌的前兆?”“拍完X光发现怀孕,孩子就不能要了?”“5G基站比4G多且辐射更强”……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些在网络上广泛流传、且引发公众恐慌的消息到底是真是假?请注意,这些均为伪科学流言。
日前,北京市科协、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在北京发布“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多位院士、专家在现场通过讲解、演示的方式揭穿了这些流言的真相。本次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是从去年发布的73条“科学”流言中选出,均为百姓关注话题或与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七成以上流言集中在大健康领域;中老年人、年轻女性和儿童家长成为流言易感人群。
流言1 鼠疫无药可治,得上必死无疑?
真相: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解释说,在现代医学里,鼠疫可控可防可治,“临床上鼠疫病例可通过链霉素加其他抗生素连用的方式进行治疗,治愈率很高。”
但专家提醒,未治疗的鼠疫患者病死率极高,比如最凶险的肺鼠疫,可在发病18-24小时内致命;败血型鼠疫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几乎为100%。所以,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鼠疫患者存活和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
流言2 中国高铁辐射严重,会造成女性不孕?
真相: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刘文正辟谣道:“有电的地方就有辐射,手机、电脑、吹风机都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但只要辐射在一个安全值内,就不会对人产生影响。”
据悉,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高铁产生的磁场辐射安全标准为100微特斯拉以下,电场辐射安全标准为5千伏/米以下。高铁车厢中的电场辐射值分布在0.011-0.021千伏/米的范围内。中国高铁的电磁辐射量要远远低于国际标准,不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流言3 液化气钢瓶着火一定要先灭火再关阀门?
真相: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参谋吴娟表示,液化气钢瓶一旦着火,要根据现场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如果液化气钢瓶是直立状态,要先关阀,阀门关了火就灭了。但如果是横向倒地状态在燃烧,钢瓶被火焰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瓶内的液化气受热膨胀,瓶体容易发生物理爆炸。“所以,一定注意不要让燃烧的瓶体倒地,要第一时间拨打119报警电话。”
吴娟说,网传的“先灭火、后关阀,否则会回火导致爆炸”的情况,在液化气钢瓶着火时是不会发生的。只有在燃气管道着火时,如果快速关阀,会导致管道里压力快速下降,管道外面的压力比里面的压力大,才会把火压到管道里去造成回火。
流言4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癌的前兆?
真相: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海云辟谣道,甲状腺结节很常见,50岁以上人群中有50%的人都可以发现这种结节。“总的来说,大部分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病变,真正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只占很少一部分,大约5%左右。即使是恶性的,95%的都是温和的,不会致命。”
流言5 人工增雪催化剂含碘化银会影响健康?
真相: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研究员苏正军表示,目前,世界上共有100多项人工影响天气的项目。碘化银催化剂是众多催化剂中的一种,它的特点是“量小范围大”,增雪使用的碘化银催化剂即使全部降落到地面上,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我国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银含量不超过0.05毫克/升的要求,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更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流言6 量子波动速读可1分钟阅读10万字?
真相:2019年,有培训班宣称可以通过量子波动让孩子速读,让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怦然心动。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尹璋琦对此表示,“‘量子波动’是生造的词汇,通过‘量子波动快速阅读’毫无根据,完全是异想天开。”
众所周知,阅读速度受制于神经系统的传递速度,任何速读都得面对人的机体极限,上限不可超越。因此,凡是吹嘘能超出上限提高阅读速度的,都是骗局。实际上,这些虚假概念和量子力学毫无关系,只是利用前沿科技炒作出来的各种营销宣传。
流言7 外星人发来了太空无线电波?
真相:2019年,加拿大科学家领导的科学团体探测到太空中重复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 , 简称FRB),它产生于15亿光年之外。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外星生命发来的信号。
对此,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陈学雷表示,快速射电暴是突然产生于银河系之外的无线电波,2007年首次在脉冲星搜索数据中被发现,迄今为止,人类共探测到100多次快速射电暴。“这可能是中子星活动,也可能是黑洞活动,但不能把尚不清楚的快速射电暴定义为外星人。”
流言8 跑步会损伤膝盖易患关节炎?
真相: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教授王安利说,“导致膝盖有问题跟跑步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受多重因素影响,比如年龄过大、体重过高、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力量不足、有关节炎家族史等等。”
一项调查数字显示,出于健身目的的跑步者,关节炎发生率仅为3.5%,而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也就是说,跑步可以是膝盖的保护因素,关键在于正确的跑步方式。
流言9 5G基站比4G多且辐射更强?
真相:科普达人“奥卡姆剃刀”、通信专业教师张弛表示,人们普遍对电磁辐射恐慌,但实际上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生活中的电磁辐射也是无处不在。“无论是与国家标准还是与常用的家用电器相比,通信基站的辐射量都微乎其微,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网络提速和基站辐射其实并无增值无关。网络提速不是靠增强通信基站的信号发射功率,而是靠扩容传输带宽,5G通信基站也是一样。而且,通信基站数量越多,手机通话效果就越好,手机和基站之间产生的电磁辐射反而越小。
流言10 拍完X光发现怀孕,孩子就不能要了?
真相: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郁琦经常会遇到咨询“X光是否会影响胎儿”的临床案例,他在现场分析说,生活中的很多行为都会产生辐射,包括坐飞机、抽烟等,是否对人体有危害,要看辐射的数值有多少?
郁琦指着大屏幕上的数字表示:做胸片的辐射计量是0.0005~0.01 mSv(毫西弗),做头或颈部CT是1.0~10 mSv,腹部CT产生的辐射较大,是1.3~35 mSv;而对于胎儿来讲,不同胎龄对应着不同的射线安全剂量:妊娠0至2周,致畸剂量的阈值是50至100mSv,妊娠2至8周,致畸剂量阈值是200mSv,妊娠8至15周,致畸剂量阈值是60至310mSv。
“所以,理论上只要不超过相应数值就是安全的。但也不能完全无所谓,对于医学需求的、在一定剂量下的CT,是可以放心做的。”郁琦表示。
对待流言,不盲目相信更不要随意传播
——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2019年12月30日,在“2019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发布现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采访时指出,2019年“科学”流言有四大特点:七成以上集中在大健康领域;中老年人、年轻女性和儿童家长成为流言易感人群;新技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格外受到关注;商家借机包装炒作各种营销概念,如“量子波动速度”“富氧水”等。
记者:近年来,许多流言传播得越来越普遍和迅速,其中原因是什么?
金兼斌: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和关切的事物越来越多,当公众获取某方面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不充分时,谣言就会填补这个空白。同时,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个人和平台都出现了利用谣言来蹭热度、蹭流量的现象,更增加了谣言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但可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网民和机构参与到社会化辟谣的集体行动中。就像每月一次的“科学”流言榜,为近段时间广为流传的谣言及时辟谣,很有意义。
记者:作为普通人应如何判断一条消息的真伪?
金兼斌:对于大部分流言,一般人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逻辑思维来判断,基本上可以排除掉。对于超越自己认知水平的内容,大家需要依靠相对专业的人、媒体、平台或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一条消息的广泛传播,很多人可能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增加自己的科普素养和科普责任。当你碰到一些似是而非、夸大其词或者看上去不那么靠谱的内容在流传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相信,更不要随意传播。
记者: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金兼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单纯依靠公众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比如像教师群体,在教授学生的时候,要有意识传授科学知识;公信力较强的科学家,要主动站出来辟谣,辟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公众的科普教育过程;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创造出多种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另一方面要对传播平台或机构设置规则和导向;平台和机构要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精准鉴别真伪消息,并及时修正。
其实,很多谣言是有周期性的,某段时间消失了,过一段时间可能会借助新的载体、换一个样子再次出现。随着流言的一次次出现,再一次次地辟谣,大家对流言的识别度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