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1月2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什刹海 我的新年立志 晚香都在玉杯中 节日彩灯 那一担遥远的柴 韩国妈妈演员的复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担遥远的柴

每逢过年,我还是难免会想起童年的岁月,想起那黑黢黢的锅底,也想起那担从无底的夜色中浮起的一担柴。故乡已无奶奶,也无父母,但我依然会想方设法回一趟,去看望乡下的老姑姑。

■ 刘放

我的家乡刘胜二村靠近湖边,在那个围湖造田的年代,加上矿山大开发污染的后遗症,就患上了既近水不得鱼,又远山没柴烧的窘迫。烧饭热水,只能巴望着田里水稻脱粒之后的稻草,团成团,塞进灶膛。其实,这也近乎是牛口中夺食。稻草是牛的主要饲料,在没有青草的冬天,就靠这些干稻草来活命。但没办法,人先活命要紧。于是,一些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放牛娃,为父母分忧,也为自己放养的牛们省草,除了到厂矿的煤屑堆拾捡未及烧透的煤渣,还会到冬日的田间,割取田里割罢水稻剩下的半截筷子长短的稻秆茬,我们乡下人称之为“谷桩”。

这一切,无非都是为了让东方人称之为“燧人取火”、西方人称之为“普罗米修斯盗火”带来的这道光热源,来聚集舔舐黑黢黢的锅底,温暖照亮黑黢黢的日子,繁衍熟食,繁衍生命。

这样,当20里外的果城里,送来一担干柴,那是多么的让人眼热啊!

在我童年时代,我的果城里的姑姑,一年四季都要想方设法给刘胜二村她的母亲送柴。其实,我姑姑的罗文俊村,斫柴也非常不易。附近的山,都让勤劳的村民利用点滴时间给收拾完了,满山像是剃头刀削过的,没柴了。于是,田里活稍微有点空了,生产队长发话,大家可以去斫一天柴了,村民才会带上砍柴刀和干粮,天不亮出村,翻越几座大山,去砍一担湿柴,在落日的余晖里,疲惫归村。

平时,绝对不可无故旷工斫柴。否则,村里会批斗惩罚,扣口粮,过着守着青山没柴烧的日子。有时家中柴断档了,“无柴之炊”,那就只好先向邻家借捆柴用用,待日后自己有了,再偿还。但总的来说,靠山的村子烧柴比我湖边的家乡要好不少。

据说在久远的年代,每逢过年了,山村人都是用牛车装了干柴到湖边以物易物,以山柴换湖边人家的鱼虾,作为过年的年货。大鱼到山村,会做成腊鱼,晾晒在山墙上,山风吹过,腊鱼晃动,似乎在传递着山柴与湖鱼的对话,讲述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农耕生活。

瞎折腾,才会让日子乱套。

那一年临近过年,姑姑突然发现我与奶奶没柴了,她又脱不开身送来,情急之下,她就仿效去远山斫柴。天没亮,奶奶被姑姑叫开门,看到冲出夜色而来的一担柴,奶奶当场就哭了。姑姑顾不上抚慰娘,她还要急着赶回罗文俊出工。那七个儿女的一大家子,还指望她的工分,更承担不起罚扣。她带着一身热汗而来,裹着一身冷汗而归,赶回她的村,不耽误出工。

听着姑姑渐行渐远的脚步声,我会细细想她来回的路上所遇。一路热汗的来路上,一定有零星的狗吠,是那种被惊醒美梦而不耐烦的咕哝。还有许多黑乎乎的窗口,不解地望着这夜行人,何故不白天挑柴赶路?一路冷汗的去路上,头顶的星月们,大约会一个接一个地打寒噤。

牛栏里反刍的大家伙,在倒嚼,大而温性的牛眼眯缝着,辨析它胃里稻草上的一生,从嫩嫩的秧苗,长成蛙声四起的夏夜,长成稻浪起伏的秋野,孕育怀胎成香喷喷的大米饭供人食用后,衰老枯黄的身体还要给不言不语的牛增添能量……

好多年过去了,我一直记得这担柴。这担光热或温度。这担东方人西方人吃熟食都要的光热或温度。

一晃,我这当年的村童已是白发满头之人,奶奶则到另一个世界40多年了。我的姑姑,如今很幸福,她不像她的母亲那样,要儿女星夜给她送柴烧。我的湖边家乡都烧上了液化石油气,已经不屑于烧柴,更别说稻草、“谷桩”和煤渣。罗文俊村也全部改用液化气,这让当年光秃秃的山上长出密集的柴草,自荣自枯,愣愣地望着山下的村民,不懂自己何故被冷落。这当然是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带来的变故。绿水青山是回归,但故事不会重复,只会诞生新故事。

我如今在千里之外工作,每逢过年,我还是难免会想起童年的岁月,想起黑黢黢的锅底,也想起那担从无底的夜色中浮起的一担柴。

故乡已无奶奶,也无父母,但我依然会想方设法回一趟,去看望乡下的老姑姑,带点异乡的土特产,让她分给她的孙子和外孙们,额外增添一点她的天伦之乐。在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会塞给她一个信封,说,少了点,但是干净的。这个信封,自然还凝结有千里旅途上的体温。

她接了每次都会说,太多了,上次的还没有用完。

我说,慢慢用,下一次,又要等一年。心里叹,我永远也挑不回来那担柴了,只有这点用不着一身汗水的心意。

回故乡的高铁上,我用手机掐出这则文字,掐字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满是遥远记忆中的那担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