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在猪舍里检查小猪生长状况。
河南省林州市一对“80后”夫妻,坚持养猪10多年,靠定力度过猪周期,吸取非瘟教训,升级防控措施,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竭尽全力恢复猪场生机。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史玉根
12月12日,河南省林州市远郊满地阳光。站在自家猪场大门口,远远地看着7头圆滚滚的大肥猪,被装上停在猪场外的货车,赵翔、王静夫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80后”赵翔和妻子是林州市河顺镇东皇墓村的养猪大户,已有十多年养猪经历。今年5月,他家养猪场遭遇非洲猪瘟,损失惨重。夫妻俩积极应对,险中求生,坚持精心饲养和严格管理,使沉寂的猪场又恢复生机。刚刚出栏的7头肥猪就是由扛过非瘟的母猪首批产下、赵翔夫妻一手育肥的。
“第一批产了10多头猪崽,另外几头,我们留下来做母猪。”赵翔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说,留下的母猪承载了他们夫妻俩的创富梦想,他们指望着这批新生母猪能产出一窝窝壮实的猪崽,育成肥猪,挽回非瘟带来的损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今年9月,赵翔在今日头条注册了“我的猪场”账号,几乎每天都要拍摄、发布有关养猪的视频,“作为过来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养猪经验。”
努力坚持,不能一亏就放弃
“养猪行业难做,但只要坚持还是可以挣到钱的。”赵翔介绍说,他初中毕业就开始养猪,先是在家给父母打帮手,婚后和妻子独立门户接着干,逐步扩大养殖规模,肥猪出栏量由最初一年几十头发展到3000头左右。
和许多养殖户一样,赵翔夫妇也采取了自繁自养模式。这种模式让他们节省了买仔猪的费用,却增加了养殖难度和工作量。两口子边干边学,掌握了授精、接生、阉猪、打针等全套技术,由门外汉变成了半个养猪专家。
从业时间长的养猪户都经历过猪周期,赵翔夫妇也不例外,猪价高的时候,他们赚过大把的钱,猪价低的时候,他们也亏过赔过。猪周期难以预测,更难以应对,许多同行因为承受不了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先后退出了养猪业,赵翔夫妇却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14年。
“不能因为亏一次就气馁、放弃,能坚持还是要坚持。”赵翔告诉记者,养猪的硬成本并不很高,“能卖7元一斤,我们就有赚了,但很多时候连这样的价格都没有,别看现在十六七元一斤,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还不到5元。所以,养猪真的要有定力。”
这些年,赵翔夫妇赔赔挣挣,虽然没有实现大富,但靠养猪维持了全家人的小康生活,置了房,买了车,供两个孩子上学。去年,他们投资40万元,成立了赵翔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忙里偷闲创作剧本,拍摄制作微电影,过了一把文化艺术瘾。
赵翔说,对于不愿或不能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年来说,养猪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挣钱不多,但养家绰绰有余,还能找到一些乐趣。
防控疫情,“亡羊补牢”犹未晚
“做好防病防毒!”当记者问赵翔在养猪方面有何重要经验时,他脱口而出。
赵翔如此重视对猪病和疫情的防控,是吸取了非瘟带来的血的教训。今年5月到7月,突如其来的非瘟在他家猪场盘桓了3个月,猪场因此减损了100多头母猪和1000多头肥猪。养猪10多年,赵翔从未经受过如此沉重的打击,一向开朗的他偷偷地流过两次眼泪。
“哭没有用,人还要活着,猪还要养下去。”赵翔告诉记者,刚开始不了解非瘟的传染及发病规律,应对起来有些不知所措。咨询了畜牧技术人员之后,他们采取了“拔牙”方式(只剔除发病猪,保留未病猪)进行处理,同时加强防控措施。一段时间后,非瘟的传染和发病速度渐渐减慢,强度逐步降低,最终控制住了疫情,数百头肥猪和母猪竟然活了下来,一些母猪还生下一窝窝健康的猪崽。
非瘟的入侵暴露了猪场在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拔牙”的同时,赵翔夫妇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控措施,一是用火碱等对染毒的猪圈进行消毒;二是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猪场,本场人员必须经过严格消毒、更换外衣才能进入猪舍;三是严禁外来车辆特别是收猪车辆靠近猪场;四是对猪场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定位,禁止到他人管理的猪舍“串门”。
这次非瘟还让赵翔夫妇意识到,猪场的一些基础建设和硬件设置也有待完善和升级。比如,猪圈里的粪水沟太狭小,也没有装漏粪板,猪粪经常积留,不但弄脏了猪圈地板,也增加了病毒传染的机率。
入秋以后,他们对大部分猪圈先后进行了改造,开挖、扩大了粪沟,加装了漏粪板。记者从他提供的短视频里看到,猪圈改造后,猪粪和尿水都通过漏板自动漏入粪沟,猪圈地板显得干燥又洁净。
赵翔告诉记者,明年他们还准备上一套自动化投料系统,可定时定量将饲料由管道输送到每个猪舍和猪圈,不再需要工作人员进入猪舍送料喂料,这样不但可减轻饲养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还可减少人员与生猪的接触,降低病毒对猪的传染机率,“虽然要投入一大笔资金,但受益很大。”
珍惜机遇,多留母猪渡难关
“母猪是猪场的发动机,现在如果要复养,我建议自繁自养,直接引入膘猪,二次育肥后配种……”赵翔说,这样做更快捷,风险相对也较低。
事实上,他们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今年遭遇非瘟之后,他家猪场的能繁母猪只剩下六七十头,用来繁育二元母猪的纯种母猪只剩下两头,要恢复到非瘟之前的产能,至少还需要130头母猪,缺口太大,而目前母猪价格太高,从外购进,资金有限,又不划算。赵翔夫妇认为,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就地取材”,从9月起,他们就开始陆续从自养的肥猪中挑选后备母猪,“不挑品种,只要是母的就留,三元四元的都行。”
和二元母猪比,三元母猪特别是四元母猪的品质显然要差很多,比如后者普遍存在发情慢、产子率低、泌乳量差等问题,对产能影响很大。赵翔告诉记者,留三元、四元母猪只是作为非常时期的过渡办法,等母猪行情平稳了,还是要购入二元母猪作为母本。
记者从赵翔发布的视频看到,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和妻子会把十多头膘猪赶到室外,让它们在一起拱食、玩耍。赵翔告诉记者,这些膘猪几乎都是自留的三元、四元后备母猪,赶出来活动是为了让它们加快发情,“往年,母猪要是几天不发情我就把它当肥猪卖了,今年情况实在特殊,母猪太少了,发情慢也不舍得卖。”
赵翔建议复养者或新手,直接到没有感染非瘟的猪场买进一批膘猪,“抓小猪育肥时间太长,风险也大,最好是抓200多斤重的肥猪,而且母猪公猪要一起抓,因为单抓母猪,价格肯定会有点高。母的直接可以配种,公的育肥到400斤左右出售,风险较小。”
对于养猪业的未来,赵翔比较乐观。他说:“好行情可能会维持三年,养猪户大有可为,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行业,珍惜这次难得的机遇,好好干,现在干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