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鹅城镇窑会村第一书记,积极探索因村施策精准脱贫。她借助电商产业实现突破,输出优势产品,创立“农业产业+电商扶贫+公益”的脱贫新模式,注册“窑会村委会”公众号,带领贫困户打造多种网红产品。此外,她带动村民组建服装厂,成立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开展技能培训,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向富裕。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见习记者 刘良伟
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窑会村第一书记刘冬梅一干就是4年,带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农村。
如今,“电商+贫困户”“乡村特色旅游”“网络村委”“云端党支部”等一系列举措已落地生根并被复制推广。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刘冬梅是扶贫路上一朵绽放的红梅。
窑会村是汾河以西319省道上的一个贫困村,村民世代靠坡梁种植杂粮为生,全村235户中有93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三年来,她因村施策,窑会村因村施策精准脱贫成为为全县的标杆。
在网上扶贫商城输出特色产品
窑会村生态完好,传统杂粮品质优良,村子紧靠汾河川,有大量城市稀缺的家居养殖用料。刘冬梅决定借电商产业实现突破,输出优势产品。她组织创立“农业产业+电商扶贫+公益”的脱贫新模式,注册了“窑会村委会”公众号,链接了窑会网上扶贫商城,带领贫困户采集本村河川的细砂、鹅卵石、羊粪、黄土等“乡村奇货”,经过无菌处理后作为鱼缸和宠物养殖垫材和城市家居养花材料,全部包装上线,很短的时间就出货500多单。乡亲们开心打趣地对她说:“闺女闺女你不简单,土面面换成了钱串串,粪蛋蛋变成了金蛋蛋。”
“点石成金”的效应唤起了村民挣钱的热情,但是刘冬梅没有停步,她多番考察,选定营养丰富、天然绿色、口感上乘的本地红皮土豆作为上线产品,和“巩村长”电商平台合作,开启“合作社+种植基地+贫困户+扶贫商城”的多产融合发展模式。
推动“讨吃村”走向乡村振兴
产品选好了,村民却怕产量不高,怕销路不好,没人愿意种。面对这一难题,刘冬梅决定自己担风险,先种“试验田”,用事实消除大家的顾虑,还与种粮大户签了500亩的包销协议。秋后土豆丰收,但每天出货才100多单,销量打不开。乡亲们的双眼都盯着她,困境面前,刘冬梅没有退缩,她连夜开会,重新制定销售方案,又自费跑到北京、深圳、上海等地,主动对接大平台,在她的坚持与真诚的感染下,各大平台负责人相继被她带到静乐县的田间地头,很快,销量起来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客户的负面反馈,收到的土豆有被虫咬过的,有烂掉的,有冻坏的——品控出现了问题。她又亲自去打包现场抽查、把关、培训。她的努力换来客户的好评。苦战3个多月,刘冬梅终于挺了过来:不仅500亩红皮土豆销售一空,还出现了断货情况,于是她向全县扩大收购、调货,分享电商红利。
2019年,在传统电商销售急剧下滑的大形势下,刘冬梅及时更新营销手段,白天走访入户,晚上研究社群运营、抖音网红带货模式。除了红皮土豆外,她把着力点放在了窑会村的小米上,推出“月子米”的概念。她给村里残疾人王昊做工作,让他参加抖音网红培训,并且在自己的抖音号上直播卖货,当卖出第一单的时候,王昊兴奋地说:“冬梅书记,这个太神奇了,我也能做生意了!”
为了扩大产业覆盖面,增加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7年,冬梅主动和镇政府对接,引进了服装加工厂。她坚持让村里13户贫困户的妇女劳力优先加入服装加工厂,做到务工、家务两不误,也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承诺。为了让更多村民受益,村“两委”成员动员有文化、有带富能力的村民组建了红皮土豆和旱地小米种植合作社。2019年,刘冬梅和县妇联组织了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手工编织培训,让村里的留守妇女用废弃的玉米皮编织各种工艺品,大家信心满满。刘冬梅说:“这将是我打造的下一个网红产品!”
窑会村,这个曾经的“讨吃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一天天走向富裕、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