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2月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随迁父母 “向下”代际分担与政策需求 走出“男性挣钱养家”怪圈,政策引导是关键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4.5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随迁父母 “向下”代际分担与政策需求

——基于现居郑州农村随迁父母的追踪调查数据

编者按

照料责任的家庭代际分担是流动时代家庭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主题。本文根据 2018年对现居郑州市的农村随迁父母的追踪调查数据,探讨随迁父母家庭照料“向下”代际分担状况、特征、影响及政策需求。研究发现, 在经济制度转型和快速市场化过程中代际支持趋向强化;父母“向下”代际分担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作者认为应完善托幼和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缓解老年人照顾孙辈的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况。

■ 程绍珍

近年来,流动人口总体规模趋降,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却在上升,随迁老人现象得到社会与学界关注。为探究这一现象,黄河科技学院农村流动人口课题组以河南省郑州市为调查区域,选择农村户籍、年龄在45~65岁的随迁父母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随迁老人家庭特征、随迁意愿、症状自评及社会支持状况等进行考察,共回收有效问卷210份。

农村随迁父母家庭照料“向下”代际分担特征

在现代核心家庭比重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中国家庭代际支持理念是否淡化是颇受学界关注的话题。笔者研究发现,随迁农民工父母对子女的支持并未淡化,反而呈增强趋势。

第一,农村随迁父母群体规模在扩大,农民工父母 “向下”代际分担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调查显示64%的农村随迁父母是为照顾或参与照顾孙辈流动到城市,他们将为子辈提供代际支持、看护孙辈视为一种必须的责任。成为进城务工“双就业”夫妻家庭照料的坚强后盾。

第二,农民工父母 “向下”代际分担的性别差异。调查对象中,女性老人看护孙辈的比例为75.3%,而男性老人的比例为 66.1%,虽然农民工父母 “向下”代际分担的性别差异较小,但女性老人承担主要家务劳动(起居、做饭、照看、陪伴、饮食等);女性老人平均每天看护孙辈时间(8小时)高于男性老人平均每天看护孙辈时间(6.4小时);随访调查中,女性老人平均每天用于社交活动、强化身体机能的锻炼时间(0.8小时)低于男性老人社交、身体机能的锻炼时间(1.7小时)。

第三,代际支持主要体现为替代效应,而非补充效应。在传统文化有所强化和劳动力市场环境更为逼仄的背景下,农村随迁父母家庭照料由孙辈看护补充作用演变为孙辈照料必须责任。老人“向下”代际看护虽然为缓解子女面临的家庭工作冲突提供有效的帮助,但是祖辈的替代照料比重高,成为隔代照料的替代资源。

家庭“向下”代际支持效果及影响

随迁父母“向下”代际支持不仅减轻了子代家庭的养育负担、支持子代家庭功能实现,且对祖辈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呈现倒U型关系。调查显示农村随迁父母照料孙辈付出短时间的精力和家务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 能够弥补子女情感支持的缺失,特别对老年丧偶者,随迁城市照顾孙辈,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会减少其孤独感、提高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但是这种作用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父母渐渐老去,持续长时间家务支持、缺失自我照料精力和时间,侵占老年人自我照料的资源,子女需求过多等对其心理健康具有负向作用。郑州市相关问卷调查显示随迁父母家庭“向下”代际支持对中老年人健康的总影响呈现出先有利后不利的倒U型关系。

第二,“照料危机”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随迁父母群体年龄一般在45~60岁之间,他们作为照料的替代资源,将降低子女参与就业市场的机会成本。但是,农村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却得不到照料,由此出现了农村家庭的“照料危机”和“照料赤字”。 这是“照料服务”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同时也是“照料危机”从城市向农村的转移。调查显示20.4%随迁父母常年流动于城乡,同时承担农业生产和老人、留守儿童照料的责任。

第三,共同养育的代际差异对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子女可能会具有与父辈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文化,从而导致共同养育行为的代际差异。由于儿童在成长经历中对消极和积极冲突性的养育方式非常敏感,会造成幼年时期接受不同照料的内心冲突,不利于儿童后天社会化适应的形成。

第四,面临相对复杂的家庭冲突、代际关系。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现实家庭结构与家庭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代际关系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农村随迁父母在城市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和社区等多方面的社会排斥,照料孙辈、操持家务、三代同堂在增强农村随迁父母家庭代际团结的同时,也带来相对复杂的代际关系、家庭冲突,已经成为农村随迁父母必须面对的又一个问题。调查显示随迁父母照料孙辈的过程中,家庭中的女儿在关爱父母身心健康、亲情支持、提升父母幸福感中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完善养老公共服务政策支持

针对父母“向下”代际支持的特征,为更好地保障家庭育幼养老功能实现,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与孝道文化建设。

第一,完善托幼和养老公共服务体系。依靠父母获得家庭照料支持并非保障“双就业”夫妻家庭劳动参与权利的长久之策,完善的托幼和养老公共服务体系、性别平等的观念,才是解决“双就业”夫妻劳动参与后顾之忧的根本保障。同时在倡导积极老龄化并发挥农村随迁老人家庭中作用的前提下,缓解老年人照顾孙辈的压力、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压力,使其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逐步实现随迁父母在内的“移民家庭”异地社会养老保险。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覆盖。但是长期离开家乡,游离于农村社保体系之外的随迁老人,受城乡二元结构制度排斥,既不能得到家乡的社保福利,又享受不到居住地社保福利,因此有必要促进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随迁家庭人口异地社会保险,有效保障农村随迁老人养老资源供给。

第三,适当规划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鼓励农村随迁老人在忙于家务、照看孙辈的同时,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增加社交活动,丰富老年生活;注重自我身体护理,增加体育锻炼,强化身体机能,提升生活和生命质量,为高品质养老生活奠定基础。

此外,还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孝道责任的宣传和教育。在社区建设中倡导孝道责任教育,促进子女对父母的孝行实践和情感关怀。

(作者为黄河科技学院社会性别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20ZZJH-269)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BSH008)阶段研究成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