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孩子们参加户外活动 (本文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高峰
“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涠洲岛幼儿园冉冉升起时,孩子们在家门口的幼儿园经历人生中的第一次升旗仪式,齐声高呼:五星红旗,我爱您!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就是要为海岛之子的人生奠基,为孩子们的心灵领航。”
今年9月10日,庆祝2019年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代表范徽丽深情发言。
跨海建园
涠洲岛,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一半是火山,一半是海水。
2013年10月,37岁的范徽丽第一次坐上客轮,前往涠洲岛。与游客游玩不同,她带着任务而来。
“当时北海市政府出台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每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范徽丽说,“但是涠洲岛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还有经济政治各方面原因,一直没有建立公办幼儿园。”
很自然,海岛建园的重任,落在了担任广西北海市机关幼儿园园长范徽丽的肩上。
涠洲岛距离北海市仅有20多海里,看似不远,客轮也要走上两个多小时,海浪劈打、船体起伏,同样能让人头晕脑胀,肚子翻江倒海,范徽丽亦是如此。顾不上初次登岛的身体不适,范徽丽迅速展开前期调研。
岛上的渔民对于建立公办幼儿园是百分百的支持,“老师,我们真的没有时间管孩子,你一定帮我管好啊。”她也清晰地记得,岛上孩子们充满渴望的、清澈透亮的眼神,“这分明是在告诉我:我想上学!”
返程的船上,范徽丽暗暗下定决心:“让岛上的孩子像城里的小朋友一样,在自家门口的幼儿园开心上学、快乐成长。”
海岛建园,实施远比想象的要艰巨得多。由于陆路不通,建园材料都要走海运,成本成倍增加。而一般货船的抗风能力小,风稍大点货船就停航,“幼儿园的建设就像蚂蚁搬家一样。”
2014年7月,一场史上罕见的17级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登陆涠洲岛,整个海岛几乎夷为平地,幼儿园刚建好的食堂被吹倒,2014年开园的计划梦碎。
当满腔激情遭遇残酷的现实打击,范徽丽曾经想过放弃。“是孩子那渴望的眼光和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给予我从头再来的力量。”于是,她带着团队从头干起。
特色办学
园建好了,但由于交通不便,起初并没有人愿意到岛上执教。范徽丽试着在涠洲岛幼儿园与北海市机关幼儿园(总园)实行“同一个法人、同一个账本、同一支队伍、同一种管理和不同的课程文化”的“4+1”的教育协同模式,以总园的名义招聘教师,让教师先上岛服务3年,再调回城里总园。
范徽丽挨个走访了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以及她们的家庭,为困难教师缴纳报考费用,终于争取到了第一批驻岛老师。
2015年秋天,涠洲岛幼儿园迎来了第一批孩子。这时,实际问题才暴露出来: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与城里来的教师无法交流;岛上资源匮乏,导致城里总园的课程也无法在岛上实施。
如何让海岛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享有同样优质的教育?经过反复思考,范徽丽启动了“海丫丫365成长行动”,带领老师们从读《涠洲岛志》开始,深入了解涠洲岛的历史、地理、人文故事,挖掘适宜海岛的课程资源。
很快,火山石、贝壳、芭蕉叶、村民家中的羊,都变成了鲜活的教育题材,变成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海滩、大榕树变成最有趣的课堂。
孩子们也在快乐中成长。从刚入园时的哭哭啼啼,没有规则、没有自我意识,到三年以后他们离开幼儿园,有礼貌,养成好习惯,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
现在,他们有的已经上到小学。小学校长说,排队一看就知道哪个学生是涠洲岛幼儿园毕业的,他们各方面的规则意识、行为养成都很好。
情怀守岛
涠洲岛很美,但是生活各方面也艰苦。老师们白天忙于幼儿教育工作,夜深人静时,她们不免想家。
有老师半夜发来信息:园长,我想回去。范徽丽说,这时她不敢回信息,只能先发一个拥抱的表情。
她时常思索,怎么给驻岛老师一个交代。“我常鼓励她们说,其实过了黑夜,明天就会有阳光,然后给她们讲讲孩子的故事,讲讲岛上家长的一些希望。”
在涠洲岛,家长对老师是无比的尊重,经常盛情邀请老师到家里吃饭。有时因为台风老师买不上菜,家长就会把出海打的鱼、家里种的青菜送过来,“我们特别感动,这种情感深深地浇灌着老师们的驻岛情怀。”
除了给老师精神上和信念上的支持和鼓励。生活上,范徽丽又想方设法去给老师更好的服务,解决她们吃住行问题。在专业成长上,给她们更多具体的指导,引导老师做有针对性的课题,“这样在她支教的时候也能够实现个人成长,让老师钻研自己的专业,会减轻她们的驻岛焦虑。”业务培训、评先评优,岛上的老师同样得到了更多照顾。
涠洲岛幼儿园成为海岛孩子们幸福成长的摇篮,现有教职员工21名,幼儿138人,开设了大、中、小共4个教学班,探索构建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海丫丫365成长行动”课程,去年还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