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许真学
■ 李伶俐
一枚枚鸡蛋从有坡度的鸡笼里缓缓滚下来,落到履带上,经过几条传送带,到达仓库,仓库里的工人再将鸡蛋进行分装……在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隆兴镇佛珠村的一个蛋鸡养殖场里,两条标准化鸡蛋传输线正在不停地运作。
这里是重庆万源禽蛋食品有限公司占地400多亩的养殖基地,目前已养殖40万只蛋鸡,年产鸡蛋上亿枚,产值达八九千万。“为了这一切,我和丈夫整整努力了24年。”公司负责人、今年45岁的养鸡大王黄丽说。
黄丽和李万明1995年相识结婚,李万明曾在吉林养鸡,掌握了养鸡技术。婚后不久,夫妻俩决定回家乡养鸡,“我们身上当时只有1800元钱,向娘家借了1万多元就开始担砖砌鸡圈。”黄丽说,第一次他们就养了1000只鸡,希望能赚一笔钱。
但现实泼了黄丽一盆冷水,因为没有销售渠道,夫妻俩不得不把鸡蛋挑着到永兴、太和两个场镇叫卖,销量很有限。全场蛋鸡每天要产950个蛋,卖不完,满屋都是,眼睁睁看着坏了。由于原来的饲料店家突然转行,他们不得不给鸡换饲料,结果蛋鸡食欲不振,产蛋量下跌了60%。一年下来,他们亏了3万多元。
由于家离场镇远,卖鸡蛋很不方便,加上养鸡确实太辛苦,李万明想放弃养鸡,劝黄丽一起外出打工,黄丽却不甘心就此放弃。有一次,卖完鸡蛋回家的路上,黄丽看到一处空置房,前后打量,觉得这里很适合养鸡。正巧房东要把这处房子出租,于是,黄丽说服丈夫把它租了下来,又养了1000多只鸡。
这一年,市场慢慢打开了,他们不仅填上了前一年的亏损,还赚到了1万多元。推着板板车上街卖鸡蛋,黄丽的脸上多了几分神气。
2003年,黄丽夫妻俩注册成立了重庆万源禽蛋食品有限公司,为了提高鸡蛋品质,他们决定发展绿色养殖:饲料自己生产,改圈养为放养。
他们在太和镇承包了土地,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动农户种植玉米和黄豆,由公司出种子和有机肥,并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玉米和黄豆收获后,公司以比市场价高0.1元的价格收购,制作成饲料喂鸡。1万多只鸡也被放出笼子,漫山遍野地跑。
黄丽给这些满山跑的蛋鸡生的鸡蛋取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越野蛋”。“越野蛋”一上市便受到消费者青睐,价格比普通鸡蛋高还卖得好。黄丽心里美滋滋的,把鸡蛋送到有关部门检验,获得了绿色鸡蛋和无公害鸡蛋认证。现在,她家的鸡蛋还走进了当地的一些大型超市。
2014年,龙市镇规划了农业产业园,黄丽夫妻抓住机遇,在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了一个可养殖130万只蛋鸡的大型养殖场。但这次扩张升级并不顺利。2017年受禽流感的影响,鸡蛋价格大跌,公司亏了七八百万元。但黄丽没有气馁,觉得自己能够挣回来。果然,经过努力,第二年他们就大赚了一笔,将上年的亏损补了回来。
“我们把鸡粪也做成了有机肥,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卖给水果和粮食种植户,实现了生态循环。”黄丽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而农户把土地流转给黄丽夫妻种植玉米、黄豆,每年每亩可得1000多元;闲散劳动力还可以到养殖场务工,目前已有100名当地人在养殖场找到了工作。
24年的打拼,换来了一个大型养殖场,黄丽很庆幸自己当初坚持了下来。现在,她还在计划逐步增加养殖总量,降低场地空置率,争取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农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