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0月29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连续两年!中国优化营商环境被世界“点赞” 她誓“翻篇”贫困  她来写书立传 甘肃“巾帼脱贫”多部门合力出招 推动全民道德素质达到新高度 为中国女飞注入“奇迹基因” 春风化雨中,妇女与“娘家人”亲如一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位妇联人的相遇——

她誓“翻篇”贫困 她来写书立传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高峰

“没考虑过搬出去呢?”“你莫看天下这么大,其实每一块土地都是有主人的。”

“所以你就动员大家开始凿洞?”“是啊,他们开始笑我,说我睁着眼睛说梦话。我不管,他们不干我一个人干,慢慢地大家也就跟着干起来。”

“什么是好日子?”“好日子不光让麻怀人站着走出山去,更是能够让大汽车开进山里来。”

2018年初,从遵义市文联到贵州省妇联挂职副主席的肖勤,遇上了省妇联兼职副主席邓迎香。一个是高知,一个是农民,文化的差距并不妨碍两人无数次交心对话,最终肖勤完成了10万余字的纪实文学《迎香记》的创作,并付梓出版,把贵州反贫困纪实中最励志的故事,事无巨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一本书记录一条路

邓迎香,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一位曾经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妇女,敢想敢干,带领村民们13年日复一日挖山凿洞,终于在2011年凿通了216米长、能通汽车的出山隧道,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道路。她也被称为“当代女愚公”,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

“当我听到邓迎香说出那句‘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我就看到了最闪光的东西,我必须将它呈现出来,让所有脱贫攻坚路上的人们看到。”肖勤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2018年初她听了邓迎香十九大精神宣讲后,就决心要把邓迎香的相关事迹写出来,“这个时代,我们为凡人立传,是因为拼博和信念是最值得书写的东西。”肖勤的想法,也得到《人民文学》和多家出版社的积极回应,纷纷支持她的创作。

心有所想,付诸行动。于是,肖勤前后3次来到罗甸深入采访,采访了方方面面的人物,仅是采访提纲和采访笔记就写了6万多字。采访路上,肖勤备受触动,“最难忘的是我和邓迎香走了一次最老的山路。它崎岖难行,脚下的砂石一踩就滑落,感觉整个山都是松的,很不安全,想着孩子们无论天晴落雨都要这样爬3个小时的山才能出去上学,我深深体会到了麻怀人的痛苦与渴望。”

采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肖勤说,因为工作原因,她只能抽出业余时间进行创作,“而被采访的罗甸县委书记也好,一些相关人物也好,都在忙于脱贫攻坚,采访时间的对碰和创作时间成了大问题。”好在,在省、州妇联的协调对接下,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2018年冬天,肖勤转入创作阶段。白天忙于工作,她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办公室加班创作,“为了写稿,我连续一个多月都是在办公室沙发上睡觉,第二天直接上班。但是,比起邓迎香的挖山凿洞,我这点辛苦不足挂齿。”

芳菲五月迎来扑鼻花香。《迎香记》中篇版在《人民文学》第五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刊发,长篇版同步由贵州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迎香记》中,肖勤用细腻独特的视角给大众展示一个全面生动的“当代女愚公”形象。“她的路,是一条自强不息的铿锵巾帼路,更是一条中国广阔农村的普通农民致力脱贫攻坚、誓将旧貌换新颜的奋进之路。”

《迎香记》的出版面市,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十月》主编陈东捷评论说:“在距离她家乡麻怀村7公里的地方,就是震撼世界的中国天眼。于是,两个天坑,南仁东让世界联通了宇宙,邓迎香让中国故事‘麻怀干劲’感动了世界。”

今年7月,《迎香记》入选中国首批扶贫扶智主题出版物目录,当前,又入选贵州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贵州多个市州集体定购了该书,作为全市或单位部门干部必读书目。仅在福泉市,就定购了500册《人民文学》,将《迎香记》中篇版作为全市镇村干部学习篇目。

打开描述自己故事的《迎香记》,邓迎香读着有点不好意思,“都是过去的事了,凿通隧道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脱贫攻坚,一定要把贫困的历史翻篇。”

誓把贫困历史翻篇

就在10月16日晚,邓迎香意外地接到了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打来的电话。

这个电话让她兴奋得失眠,“我只睡了3个小时,太高兴了,期待很久的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电话那头说,省文旅厅已经明确要把麻怀打造成著名旅游景点,规划、开发的细节很快就要落实。

这正是邓迎香想要的结果。为了让麻怀拥有更美好的明天,她东奔西跑找资源、谋发展,已是常态。

在她的心中,早有蓝图,那就是把麻怀建成一个集教育基地、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美丽新农村。“中国天眼距离麻怀就7公里,罗甸还有大小井风景区,而麻怀正处在两地中间,三个景点串联在一起,肯定能大发展。”

记者穿过隧道,走进麻怀,一片绿意盎然,古朴的楼房镶嵌其中,村委、学习讲堂、村史馆一字排开。邓迎香告诉记者,麻怀如今是贵州省委党校教育基地,常年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前来参观学习的干部群众,一批接着一批。

山窝里的大棚香菇,长势喜人。2017年,村委创办了迎香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迎香”品牌,引导村民入股,推进了香菇、药材种植,鹌鹑、黑毛猪养殖等乡村产业。

“我们的农产品‘喝山泉水长大’,绿色有机原生态,猪肉经过真空冷冻包装,还卖到了北京、上海的月子中心呢。”邓迎香一脸自豪。正是这种生态优势所在,她有意“升级”麻怀,打造体验式乡村旅游,“帮助人们留住乡愁”。

隧道通车,也留住了人。麻怀村原来有26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这几年在邓迎香的动员下,大多已回乡创业,抱团发展。除了各种产业项目,迎香公司组建了自己的劳务队,有组织地加入到地方项目施工中,“这样一来解决了留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了活儿干,村民就有收入,留得住人。”邓迎香说,麻怀目前只有两个家庭有留守儿童,外面很多空心村,她真的不想麻怀也变成这样。

柏油路修到村口,水泥路通到自然寨,路灯点亮了村里人的生活。2018年,麻怀集体收入达到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3676元,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房,全村156户有74辆汽车,27个孩子在读大学。

再次鼓足“麻怀干劲”

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让邓迎香懈怠。10月1日,在北京,她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站在“脱贫攻坚”方阵彩车上参与盛大的群众游行,邓迎香自始至终努力地挥手,光荣地通过了天安门。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国家给予我很多荣誉,还要继续努力啊,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从北京回来,邓迎香的步履更匆忙了。她已不仅是麻怀的村支书、村妇联主席,还是麻怀、联合、民进、田坝四个村的联村党委书记,贵州省妇联兼职副主席。

“麻怀情况还好,其他村的脱贫攻坚任务比较重,我们要再次鼓足‘麻怀干劲’,用好‘迎香’品牌,苦干巧干,保证完成好任务。”当上联村党委书记的邓迎香,依然信心很足。

“迎香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有大格局意识,处处为人着想,勤奋能干,大家都钦佩她。”黔南州妇联副主席石蕾说,无论是省妇联,还是州妇联都给予邓迎香大力支持。事实上,她也紧靠妇联“娘家”,拿不定主意时经常一个电话打过去向妇联领导请教。外出宣讲时,她又自觉引领妇女听党话,跟党走,建功新时代。

贵州省妇联推行的“锦绣计划”,不久也将在麻怀落地。“布依族妇女会纳鞋底就会织绣。”石蕾表示,州妇联会尽快把刺绣培训带到麻怀,提升姐妹们的手工技能,促进创业就业。

邓迎香求之不得,她已经想好了,要在麻怀开辟一个产品展示中心,展示销售妇女手工艺品、麻怀农产品,“客人来到麻怀,受我们开挖隧道精神鼓舞,也希望他们满载而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