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0月24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文化周刊 什刹海 书店里的母亲 这一袭水性江南 一百件文物对应的“中国简史” 小康人家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夜半钟声到客船”,既感叹人生如寄、羁旅无常,也具象地描述了姑苏城似一座水上客船,停泊在无边无际的时空。

这一袭水性江南

■ 老九

“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句《红楼梦》中的经典妙语,是伟大的作者借宝玉之口说出。一提这句话,读者都会联想到“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姑苏女儿林妹妹。而苏州的确是一座江南水城,四周绿水环绕,城内河道纵横,桥定船动,柳丝轻点河面,碧水倒映云天,似乎这座古城,就浮在水面上。

我是湖北人,定居苏州30年了,算是多少也领略到了些许这座城的风情。关于苏州文化中水的特性和属性,早已有许多前人吟咏过,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杜荀鹤的《送人游吴》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与他同朝代但比他早的刺史白居易吟:“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三杰”另外的二位韦应物和刘禹锡,与白氏均为唐代苏州刺史,也都写过不少吟咏姑苏城的诗篇。其中至今常挂人口边的“枕河”一词,应该还是从“山形依旧枕寒流”中“借来”,这是刘禹锡路过我的家乡湖北黄石时,所写西塞山的名句。短文不好意思过多引用,但忍不住还是要引用一句唐代乡党张继那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觉他说绝了,既感叹人生如寄、羁旅无常,也具象地描述了姑苏城似一座水上客船,停泊在无边无际的时空。

这里城内河道联通太湖,太湖又联通长江与大运河,东边就是浩瀚东海,清秀小山如同浅水中的颗颗碧螺。鲜鱼水菜色香味俱全地摆上百姓的餐桌和箸端舌尖,养育着一代代灵秀的吴人,出过很多才俊,这方人的个性便带有了水的印记或曰胎记。唐代这里出了个大书法家,叫张旭,狂草出名,他的字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并称“三绝”。此公好酒,半醉中挥毫便出佳作,我略加调侃,在小书中戏说他的“旭”字,是一个微醺者在太湖边歪斜着身子捞一轮早出的太阳,一轮水灵灵的太阳。随即,便有当地人与我商榷,说,张旭的草书为什么好,懂吗?乜斜我一眼,自问自答:因为他深得太湖的滋润,毫端墨饱,运笔飘逸。

接着,他就说起了西北的贾平凹,贾氏写钢笔字起家,毛笔字从钢笔字演化而来,也还不错,但只能写行书,不敢草。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缺水啊,笔端荡漾不开,写什么草书?就像拖把拖地,光滑打蜡的地板上,拖地当然轻松;可蘸了水的拖把,在黄土地上你拖拖看,马上被黄泥凝住。又像木浆,在水中悠然荡舟;但犁头插进厚土,不双牛抬杠着吭哧苦拉,能动吗?张旭疯癫如湖上神妖,平凹就是高原慢牛。让人听得一愣一愣的,又不能说其毫无道理。

我客居苏州这30年,见识过各色土著人。比起陆文夫等大家,他们就像城里小河浜中的鲹鲦鱼,当然是相形见绌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自我感觉良好,画几笔,写几句,吹拉弹唱一段,都挺像那么回事儿。他们的个性中,普遍存在优越的自恋,但我定性的这个“自恋”属褒义,就是说他们爱自己的家乡,以自己的家乡为自豪的资本。

都说京有“京油子”,卫有“卫嘴子”,北京天津多侃爷,其实苏州这样的角色也不差,光是说起苏州的水,虽然不能说到水能点着灯,但也的确是一套一套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条:

至柔至刚。水是柔软的,柳丝点水水面破,微风吹水起波纹,软,几乎没有比之再软者。但也刚,水滴石穿就是明证。君不见大西北楼兰等史册上的诸名城,均被风沙侵袭掩埋,而一泓护城河的水,让姑苏城巍然2500年不改旧时容。造就人,那就是成就大气候者的伟人。

随物赋形。倒入杯中,它是杯子形;双手盈捧,它是心形;它还能圆能方,能高能低,能屈能伸……赋予人格,那就是圆滑而聪明者,好商量好共事。

大度宽容。不但能听随你的安排,而且,在其一碧如镜的水面,要建一个亭子,要安插一尊灯塔,要搭起一座桥梁,它毫无怨言,绝不排斥,所以五湖四海的人才都愿来,连金发碧眼的五洲四海朋友也都来发财。粤港人有谚语:“苏州过后无艇搭”,说的是机会重要,也肯定这方人宽厚随和能容人。所以,此地自古以来,富甲一方,至今依然。

自清他清。激流奔腾难免泥沙泛起,但假以时日,它就会自我澄净。如若谁要舀水或浇灌,或渴饮,或去污,它一律悉听尊便。想想,当属清廉君子风吧?

……

以水作论,洋洋洒洒,外人难敌,我亦自愧弗如。

近年,国家启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宏伟战略,“各自为阵”的疏散江南又“久分必合”,姑苏人扛起大旗办节,邀请沪、浙、徽已经江苏本省的名优,搭台唱戏,旌旗上大书的就是“江南”二字。一时,线装书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旧时江南格局和情状依稀重现,那“望江南”以及派生的“忆江南”“江南好”“梦江南”等重名,如过江之鲫,再获人们热捧。

各种文化活动中,获益最多的,是普通百姓。原来,文化并不是文人雅士的专利,文化,就是由芸芸众生创造、最终又水银泻地般反馈给芸芸众生。

我忽然发现了依水而居的土著们百密一疏。他们在对水特性归纳演绎时有意无意中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水往低处流!30年中,我见过很多对江南水文化特性总结的表述,一律放弃了这个似乎只是水的本能般的物理属性,似乎大家都通晓的最本质事实,就无须去归纳一样。殊不知,正是这种“公开的秘密”,导演了大江东去,黄河东流。而这,正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契合。

这个发现,使我想起了40多年前在湖北的小学老师,她就是姑苏人氏。她爱穿月白短袖衫,黑色裙子,像烟雨江南的粉墙黛瓦,被别的老师戏称为“一袭江南”。她对她的学生,一律平等,要倾斜也是同情家庭最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家庭成分不好受歧视的学生。我这个最受歧视的学生,就从她那里获得过最初的人世间温暖,也就此对“地陷东南”的姑苏城心生向往。

这样算来,我应该是在来苏之前就认识了姑苏城!也受到水性江南的恩典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