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需要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处理和家人、伙伴、同学、老师等各种人的关系。如何使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提升良性的人际互动能力,与身边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家长的智慧和言传身教。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陈若葵
最近几年,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现象:一些人尽管近在咫尺,却依然喜欢通过微信、QQ、Facebook等网络虚拟空间沟通,而不愿意面对面交流。常常,他们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聊得火热,可一旦见了面却无话可说、很少在一起玩。这群人中也不乏青少年儿童。
孩子们的“宅”、同伴之间较少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和共同游戏玩耍,对他们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原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成功公式中,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与人相处。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需要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处理和家人、伙伴、同学、老师等各种人的关系。如何使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提升良性的人际互动能力,与身边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家长的智慧和言传身教。
创设家庭交往的环境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和家人、同伴、成人的接触中逐渐锻炼、培养起来的。在家里,需要家长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交流的氛围,鼓励孩子敢说、爱说。无论家中大小事,尤其是关于孩子的事情,听听孩子的想法,尽量让他们参与讨论,让孩子敢于和大人说话。有了这样的锻炼,当孩子走出家庭时,就有可能大胆地与人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为孩子创设不同的环境,使之有机会与更多的人相识、对话、游戏、交往,开阔眼界,学习人际互动的方法。父母最好从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开始,比如组织家庭聚会,请亲戚、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到家里做客。因为他们的来访,孩子需要以小主人的身份接待小伙伴、有礼貌地与长辈对话,家长从旁指导,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人际交往策略——学习如何与外人打招呼,学会说“谢谢”“请”“对不起”等恭敬言语;请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做合作游戏,玩的时候要照顾同伴的情绪,大家玩得开心才好。当孩子能够在别的小朋友或者其他人面前很好地运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都会得到对方的良好反馈,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信心,孩子会更愿意主动去交往。这样的家庭聚会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款待小朋友、怎样对待叔叔阿姨。
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多少有点拘谨,至少没有在自己家那么放松,会比较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把握言谈举止的分寸,学习如何待人接物。
家长鼓励孩子和班上住得比较近的同学结伴同行。在路上一起聊聊天、周末一起小聚或外出游玩。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同伴交往,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学会体察对方的心理状态,换位思考,尽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才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
把交往的规则传授给孩子
学习与人交往,家长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眼见父母的待人接物方式,如何与人对话、交流、合作、分享、礼让等行为,就能一点点地从父母身上学习正向的和身边的人交往相处的方法,就能远离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霸道和攻击性行为。
尚未社会化的孩子,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如,对于喜欢的玩具,只想自己多玩一会,很难体察到其他小朋友也想玩的愿望;即使知道,也不愿意礼让。因此,在团体中,孩子们为玩具、滑梯等大型游乐设施争吵的事情时有发生。“轮流”和“等待”是需要孩子们从小学习的,也是他们最终能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途径之一。这就需要父母平时传授给孩子一些交往的规则。
例如,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队、轮流、礼让、分享等规则,让孩子明白,有些时候,求同存异,才容易大家一起玩得开心。因为,只有你愿意分享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有好东西才会愿意分享给你。学会忍让,与同学、朋友友好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更有可能获得友谊。
引导孩子学习与身边的人建立起良性的互动——主动帮助同龄人做一件事、加入同学们的谈话或游戏、主动安慰伤心的同学或小朋友、认真听大人说话并作出相应的回应、遇到困难主动找大人帮忙、与人协商沟通解决冲突等,这些都有助于未来人际关系的经营。
懂得倾听、表达和协商
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力,要训练他们懂得适时适地学会沟通与表达,从让孩子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入手,了解对方所传递出的信息和内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而用精确有效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借助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沟通技巧,使之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家长可以进一步发展孩子的同理心,引导他了解他人情绪、意念及感受并给予支持、关怀,形成更成熟的人际关系。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父母也要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通过和同伴共同处理社团事务,学会新的人际经验,体会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性,孩子也因此更懂得拿捏与他人相处时的情绪、表达方式、言语措辞和沟通技巧。多说关怀、正向、积极的话,少说负面、消极及拒绝的话,在与社团同学的互动中表现出诚恳、耐心、尊重、包容,提升沟通效果,同时学会从大局出发、换位思考,提升孩子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和自信心。
对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互动能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认为,孩子从3岁开始就需要伙伴交往,随着年龄增长,人际互动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儿童的社会化其实就是在同伴交往中完成的,同伴交往是孩子适应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社会课。“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机器做不了的事情,才是你的本领。因此现在比过去的时代更加需要学会交往、倾听、合作。”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之所以不善于交往,是因为性格内向。果真如此?孙云晓则认为,内向和外向是不同的性格特点,都可以获得好的发展,关键是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同伴交往。比如开学后适应得好不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看孩子是否有几个好朋友。“没有好朋友,校园生活很难过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说:“内向跟养育方式有关,养育者回应不及时、不充分,孩子耳边无声、眼前无脸,孩子过了6岁基本会内向,但18岁(尤其12岁)之前是可以矫正的。”李玫瑾认为心理学上的内向、外向不算缺点,“不能说内向不好,只是内向的孩子要更注重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更要有朋友,朋友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