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妇联发扬钉钉子精神,找准妇联工作的关键点,推进妇联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上大胆尝试,探索服务联系妇女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团结服务凝聚广大妇女,为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之力。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徐旭
“人少事不少”是许多基层妇联组织的工作常态。北京市平谷区妇联发扬钉钉子精神,找准妇联工作的关键点,精准发力,善用巧劲,在推进妇联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上大胆尝试,探索服务联系妇女的方式方法,深度解决人力有限、资源有限和影响力有限的问题,更好地团结服务凝聚广大妇女,为当地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之力。
兼职副主席成为妇联的有力帮手
“钉钉子首先要精准,做到科学地钉。”平谷区妇联负责人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区妇联抓住妇联人手少不能满足妇女的服务需求这个问题,以选聘妇联兼职副主席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将妇联服务对象变为工作力量,既解决了人力有限、资源有限和影响力有限的问题,又为优秀女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区妇联从农民合作社、新经济组织的女带头人,文化、教育、法律、卫生等领域的女引领者,热心公益的巾帼志愿者、优秀妇女干部中,共选聘1134名兼职副主席。让她们成为妇联的眼睛、耳朵、嘴巴和手臂,协助妇联开展知识讲座、技能培训、业务指导,调解邻里矛盾、收集妇女需求信息。
区妇联不但选好兼职副主席,而且在用好上下功夫,探索妇联兼职副主席“1+10+100”工作机制。即1名妇联兼职副主席带动10名妇女典型,联系100名妇女群众。
“有了妇联兼职副主席这个身份,使我有了更大的目标,就是让更多的妇女姐妹生活得更幸福。” 2017年被聘任为峪口镇妇联兼职副主席的霍卿云在普及有机种植技能的同时,将不能离家打工的姐妹安排到自己创办的农场里打工,目前已经为20多名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
哪里有需要,妇联就把服务送到哪里
前不久,区妇联在马坊镇新建队村举办了“隔代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为到场的30余位老年人讲解隔代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这场讲座是区妇联强“三化”(信息化、生态化、知识化)能力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3年间,哪里有需求,区妇联就把培训服务送到哪里。
从2017年开始,区妇联连续3年聚焦聚力农村妇女素质提升,持续实施农家女强“三化”能力提升工程,妇联干部带领老师深入农村,走进妇女之家、走到田间地头、走进百姓炕头,立足农村实际、妇女现状和“三农”发展需求,将电商、手机运用、法律、健康、家教、循环农业、环保知识等200多项培训课程、1000多场培训课堂送到农村妇女身边,送到姐妹们的心坎里。
由平谷镇妇联兼职副主席王丹带领25名农家女组建的平谷新农人巾帼讲师团深受当地妇女的欢迎,讲师团联系带动3000余名农家女电商创业,这样的典型全区有100多个,她们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凝聚巾帼力量做出了贡献。
记者还了解到,针对培训活动,区妇联建立了意见反馈跟踪机制,与2万余名妇女建立联系,开展追踪问效活动,以便及时调整培训方案和工作思路。
24小时微信群蹲点工作
“各位姐妹:区妇联将举办巾帼创业带头人形象提升社会组织团队建设培训项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各位姐妹,区妇联将举办‘巾帼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百名英模先进事迹光盘捐赠活动暨宋鱼水先进事迹报告会……”
9月5日上午,在平谷区各级妇联主席群、妇女之家群先后发出这样两条通知。不一会儿,50人报名参加形象提升培训、150人参加事迹报告会。
说起微信的便利,妇联负责人表示“工作起来太方便了”。据介绍,从2016年开始,平谷区妇联建立周末亲子体验1-4群、平安家庭创建、舒心坊等28个区级微信群,直接辐射8000多个家庭,间接辐射3万多个家庭。
线上通过微信群收集需求和建议、组织家庭报名参加妇联开展的亲子体验系列活动,线下带领家庭走进科普基地、走进大自然、走进农场、走进博物馆……区妇联面向全区妇女及家庭,通过互联网、微信群、公众号、志愿平台开通与广大妇女群众联系服务的直通车,目前已创建160多个“妇女微家”,通过24小时网上点对点听民意,共收取意见建议8000余条,妇女发声量达千万余次,受益近10万人次。实现网上“妇女微家”了解需求,网下“妇女之家”满足需求的互联互通互动的格局,共开展服务活动1000余场,活动报名经常出现“秒杀”,妇联的粉丝迅速增加。工作日的晚上、节假日,工作人员组织参与活动成为常态、24小时微信群蹲点收集意见、解答问题成为妇联深入群众最直接的方式。
几年来,平谷妇联用这种钉钉子精神,联系妇女家庭愈加广泛,服务妇女家庭愈加深入,妇联的辨识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连续两年在群团考核获得第一名,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先进集体,首都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魅力女性素质提升工程获得全国终身学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