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朝清
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原作者、著名音乐家潘振声的女儿马莉表示,“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跟物价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来仍然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9月8日《扬子晚报》)
不论是城市孩子难以找到“小燕子”,还是许多儿童已经不会“丢手绢”,抑或在马路上已经捡不到“一分钱”,伴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一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儿歌,在内容上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捡到一元钱”的初衷,在于让儿歌与实现对接,更有“时代感”,但其词曲不仅改变了韵律和节奏,让儿歌变得拗口,也引发了一些人关于儿歌创作创新力匮乏的担忧和焦虑。
原作“捡到一分钱”既有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趣,也传递了一种拾金不昧的精神之美,即使物价变化了,这首儿歌的价值内核却没有变化。那种通过调侃、恶搞对经典儿歌进行解构却又缺乏创新能力的做法,除了具有娱乐功能之外,并不能促进儿歌的推陈出新。
对于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儿歌,如果轻易地去改动它,则会失去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
一首优秀的儿歌,不仅能够对孩子们进行文学、艺术上的熏陶,也能够丰盈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精神坐标和价值航向。虽然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分钱》这首儿歌在内容上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它依然能够对孩子们进行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营养输送”——拾金不昧作为一种美德,并没有因为社会变迁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只要给孩子们解释清楚,他们同样可以理解“一分钱”。
伴随着“全面二孩”公共政策的落地,孩子们越来越多;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让人们对精神家园有了更加多元化、更高品质的需要。这一切,都呼唤着更多优质的儿歌作品出现。只有找到孩子们存在的地方,走进他们的世界,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创作一些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孩子们的儿歌,儿歌才会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