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歧视存在共生属性——贬损一个,就一定要仰慕一个。
职业歧视者的惯常逻辑就是只认群体标签,忽略个体差异。
□ 滕云
保安新闻多。像这条——《55岁保安弹钢琴走红 网友:保安是最卧虎藏龙职业》。看似夸保安,其实小编脑子里有条长长的鄙视链——起码在他看来,楼下看门的保安,就在楼上打字的自己下面。
类似的,保安读硕了,保安能背诗,保安考北大了……都是看似夸奖实则歧视。编制这样的新闻,都需要一句潜台词——保安跟钢琴、硕士、诗歌、北大,压根儿挨不上边儿。万一挨上边儿,就是虎和龙,但只要还没挨上,就是虫。
一面是对保安的职业歧视,另一面则是对钢琴、硕士、诗歌和北大们的“推崇”。这是所有歧视的共生属性——贬损一个,就一定要仰慕一个。
职业歧视者另有一个惯常逻辑,就是只认群体标签,忽略个体差异。就像55岁保安弹钢琴,人家曾是文艺兵,还有自己的乐队,但这些个体信息,在小编眼里并不重要,起码远没有保安这个职业标签重要。所以,尽管卿本多才,但只要你是保安,你就得对粗俗平庸的保安岗位描述认栽。只有我需要的时候,你才会脱“俗”而出,奇葩盛开。只是,你身上那个粗俗平庸的红戳儿,不许涂抹,必须烙印一辈子。
这还是媒体,若真扩大到“网友”,则职业歧视,更蔚为大观——媒体歧视尚具有潜台词的性质,毕竟不敢太过造次,而“网友”歧视,则是毫不掩饰,把潜台词当成豪言壮语嚷嚷。不信,你就搜索所有关于保安的新闻,欣赏一下“网友”在评论区的留言。
消除歧视,任务艰巨。街谈巷议,把酒言欢间,歧视随便就能形成话题市场。若按《咬文嚼字》的体例编辑一册关于歧视的内容,恐怕每本都得有字典那么厚。
所以,消除歧视,或者降低要求,说减少歧视吧,归根结底,还要依赖法制的建设,让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要对他的歧视性言行付出代价。一些人在网上侮辱警察的行为都要面临行政拘留的惩罚,那么,侮辱教师呢?医生呢?记者呢?保安呢?我认为,所有的侮辱者都应该付出相应的代价。
一个文明的社会,是不允许如此多的歧视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