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国际青年日主题被确定为教育变革,提出“要使教育更具包容性和普及性”。本文作者认为,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促进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实现教育包容性的基础。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体现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三个方面,应共筑平等、包容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获得充分、自由、全面发展。
联合国启动“青年2030”战略,促进18亿青年推动全球变革。
■ 王立波
近期,联合国启动了“青年2030”战略。今年国际青年日主题也被确定为教育变革,提出了“要使教育更具包容性和普及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在教育全过程推进性别平等战略(2019-2025)》也提出要“使教育系统更具有性别的变革力,推动性别平等”“使女孩和妇女在教育中得到赋权,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未来”。教育是一项基本权利,是实现平等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使女性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性别平等的基石。
促进教育性别平等,让教育更包容
虽然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性别平等的目标已经卓有成效,从世界范围看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中男孩和女孩相等的数量和比例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区域间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欠发达地区以及难民等边缘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仍受到较大的影响。据统计,2018年全球文盲人口7.5亿,其中为男性1.52亿,女性为6.5亿,女性占2/3。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将会通过职业进入的门槛,形成更为严重的不平等。
平等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它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人格平等,平等的直接诉求就是人对人的包容,尊重不同地位、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经济状况人群的差异。教育的包容性就是最基本的平等教育,而促进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则是实现教育包容性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教育的手段,消除对妇女的各种歧视,保护妇女的特殊权益”,使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上升,教育性别平等也取得长足进步。据201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2014年男女童小学净入学率均为99.8%,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女性接受初中及以上,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2014年初中和高中在校生中女生比例分别为46.7%和50.0%,但是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还依旧存在。
教育性别不平等的三大表现
具体说来,学校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首先是教育机会的性别不平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发展的区域差异也有不断拉大的趋势。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突出表现为区域间学校教育的性别不平等。当大中城市高中入学率已达90%以上时,中西部落后地区还存在着较严重的失学和辍学现象,特别是较高的女童辍学率。据统计,个别西部省份小学学龄女童的入学率不足90%,少数民族地区更低。其次在教育层级上,尽管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但是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中仅为36.9%。
其次是教育过程的性别不平等。较大的贫富差距是建立在职业层级分化和收入分化的基础上的,而教育作为职业分层的分流器承载了更大的压力。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容易成为高考的工厂,把多样化的学生模式化,产品化,形成对学生差异的较低的包容性。事实上社会各职业对劳动者有多种职业素质需求。在此基础上学习成绩差,应试竞争能力弱的学生,特别是女生容易受到更大压力。同时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文化氛围也影响了学校教育,比如教材内容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角色,性别刻板印象容易影响学生平等的性别认知。与此同时,教师的性别偏见也影响学生性别角色的认知与建立,两性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所接受的教师的话语暗示和所赋予的期望是不同的,这种不经意流露出的传统性别观念也容易影响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三是教育结果的性别不平等。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201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834万,根据在校女大学生比例,将有433万以上女大学生毕业。而一直以来,在就业市场上“女研究生不如男本科生”,女性就业机会低于男性,女性就业层级低于男性,这是教育结果性别差异的表现。此外,女性回归家庭的看法一直存在。女大学生毕业以后结婚生子,选择留在家庭相夫教子,也成为许多女性的自我选择。固然多元化的社会包容个体的多样选择是社会的进步,但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女性对自我家庭角色的定位持续着传统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更多女性选择家庭主妇,不仅影响了女性的社会价值和个性解放,而且会通过女性的教育回报,影响社会对女性的教育期望及社会角色定位。“女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舆论氛围,影响了女性的发展,构成教育结果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形式。
提高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
构建性别平等的学校教育环境依旧是我们长期而艰巨的使命,这一方面依赖于经济环境的改变,在女童入学率低的地区,普及义务教育需与发展社会经济双管齐下。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性别观念不断弱化,学校教育的性别平等不断成为社会共识。
推动实现教育的性别平等还依赖教育者的性别平等观念提升,及学校教育包容性提高,包容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在高度分化的社会背景下,包容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差异,更要包容性别的差异等,形成学校教育中学生间彼此尊重、认同各有所长,认同性别平等、以及尊重性少数者的权益等,形成宽容平等的校园环境。
此外,应在制度上实施课程改革,从性别平等的视角审视现行教材,将性别平等观念贯穿于教材其中,平等看待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使学校课程真正成为促进性别平等发展的载体。笔者认为,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高包容性的学校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拥有性别平等的机会、性别平等的价值观,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