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小丽 兰自涛
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柳桥镇,说起食用菌种植大户廖红莲,几乎无人不晓。她和丈夫返乡创业16年,白手起家种蘑菇,如今已成为拥有12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年收入达百余万元的农场主。
2003年创业之初,网络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了学技术,夫妻俩一面购买专业书籍自学,一面在自家楼梯间里做实验,从零开始探索食用菌种植技术。
种好食用菌的两大关键环节是给菌包消毒和接种。夫妻二人经常熬夜轮番劳作,在菌棚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他们的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2011年,廖红莲和丈夫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那几年,好的时候一天可收获1000多公斤平菇,纯收益两三千元。”廖红莲说。
2016年,他们投入100多万元,在东兴区柳桥镇杨柳村流转土地120亩,开始种植具有保健养胃功能的猴头菇。同时,他们还和本地高校、企业联动,研究优化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品种,以及食用菌深加工领域。这一年,廖红莲为基地的食用菌注册了商标,他们改进的食用菌接种箱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为了保证食用菌品质,廖红莲坚持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坚持使用深井水灌溉。由于产品品质好,他们每天采摘下来的1000多公斤食用菌,全部走直供和批发渠道,不再零售。2018年,他们的总收入超过了百万元。
今年初,廖红莲和丈夫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废弃的菌包利用起来,发展柑橘产业,同时在林下套种食用菌,发展循环农业。目前,在廖红莲夫妻俩和工人们的努力下,已有二三十亩的土地种上了柑橘苗。
“我们计划要种五六十亩柑橘。”廖红莲说,生产过食用菌的废菌包是很好的有机肥,从前基地大量废弃的菌包,都是免费送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柑橘挂果周期长,而食用菌见效快,两相互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亩产效益。
在当地,廖红莲早已是小有名气的食用菌种植行家,如今,这个不服输的女强人,再次向新的目标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