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27.89万例,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6.51%,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但随着“早诊早治”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方法最多、疗效最好的实体肿瘤之一。如果早发现早诊治,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可达95%,II期患者也能达到80%以上。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天津国际乳腺癌会议”上,专家们指出,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性的治疗手段进行“加减法”设计,制定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治疗策略,已是当前乳腺癌诊治的新方向。要想早期发现乳腺癌,定期的影像学检查不可或缺。普通女性可以25岁后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筛查,每2年做1次乳腺X线筛查;对于45岁以上、具有早发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或停经晚的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筛查,必要时可以补充乳腺核磁共振检查。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丽
■ 朱芸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增长幅度位居世界前列。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27.89万例,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6.51%,发病率为41.82/10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最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
但是,随着“早诊早治”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乳腺癌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方法最多、疗效最好的实体肿瘤之一,新的检测技术、治疗方法和方案层出不穷,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大幅度延长,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成了当前乳腺癌患者的新需求。如何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进行“加减法”设计,制定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治疗策略,已是当前乳腺癌诊治的新方向。
8月23-24日,“第十二届天津国际乳腺癌会议暨2019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海外会场”在天津举行。会议以“乳腺癌的精准诊断与治疗”为主题,汇聚来自中、美、德、英、日等国内外乳腺癌领域80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乳腺癌精准医学策略、转化医学、影像诊断、综合治疗、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学术交流,传递国际乳腺癌学科进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并针对亚洲乳腺癌人群的发病特征、疾病情况、诊治方向展开专场讨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乳腺癌诊疗的合作及发展。
乳腺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55岁达到高峰,但50岁以下患者仍占40%
本次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三科科主任张瑾教授介绍,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乳腺癌年轻患者相对较多,诊断的平均年龄是45岁~55岁,较西方女性年轻了10岁~20岁。从年龄分布上看,乳腺癌发病率在20岁后随年龄增长迅速上升,并于5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35岁以下年龄段患者约占10%~15%,50岁以下的女性患者约占40%。
“我国女性月经初潮早、绝经较晚,与西方国家女性相比经期较长,雌激素在人体内存在时间较长,更有可能诱发乳腺癌。”张瑾教授介绍,除此之外,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向西方化改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运动减少、精神压力大、肥胖等,都有可能是乳腺癌发病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的相关因素。
由于受到不同易感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中西方人群的乳腺癌也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征,这也提示对于亚洲乳腺癌的筛查和治疗都应探索不同策略,而不是盲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待乳腺癌患者。
做到定期筛查和自检,早诊早治乳腺癌患者生存率可达95%
癌症的早期预防及高危筛查,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在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发现并进行规范化治疗,患者五年无病生存率可达95%,II期患者也能达到80%以上。
乳腺癌是与基因突变最具相关性的癌症之一,最常见的遗传基因是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如果发生变异,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最高可增加至80%。因此具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有2位以上一级亲属曾患乳腺癌或携带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人群,更需要密切关注自身乳腺健康,坚持定期查体。
另外,亚洲女性多为脂肪少、腺体多的致密性乳腺,如出现肿块也比较容易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只要关注自身高危因素,做到定期筛查和自检,就有可能实现乳腺癌的早诊早治。
乳腺肿瘤早期不一定会出现明显症状,单纯靠自检难以及时察觉,要想做到早期发现,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就不可或缺。对于没有高危因素的普通女性,可以25岁后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筛查,每2年做1次乳腺X线筛查;对于45岁以上、具有早发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早或停经晚的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1次乳腺X线联合乳腺超声筛查,必要时可以补充乳腺核磁共振检查。
乳腺癌治疗趋向“加减法”设计,实行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治疗
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性的治疗手段进行“加减法”设计,制定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治疗策略,已是当前乳腺癌诊治的新方向。
比如在乳腺癌的外科治疗上,从最初的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到如今的保乳手术、乳房再造术,手术范围在不断“减小”,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做到了外观和功能的保留,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术后心理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外科“加减”法的精准变化还体现在对腋窝淋巴结的处理上。过去乳腺癌的治疗强调所有手术患者都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术,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上肢水肿、疼痛、神经损伤、感觉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而现在可以通过“增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事先判断前哨淋巴结的受累情况,若前哨淋巴结活检未见明显肿瘤侵犯,可以“减去”腋窝淋巴结清扫。
乳腺癌的化疗也在做“减法”。根据疾病的分期分型,部分乳腺癌手术前后还需要进行化疗,治疗带来的恶心、呕吐及其他毒副作用始终困扰着乳腺癌患者。如今随着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针对性地筛选合适的乳腺癌治疗人群成为可能。
靶向药物的不断问世,则让化疗不再是乳腺癌唯一能够延长生存的手段,化疗得以由过去的三药或双药联合化疗,逐渐转变为单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通过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密切结合,化疗副作用也进一步降低,患者能够获得更长的无病生存期以及更好的生存质量。
不同于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保腋窝等“减法”,针对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更强调做“加法”,通过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长,增加辅助药物,都能够改善绝经前受体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效降低肿瘤远期复发风险。
“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虽然技术水平和医疗条件进展日新月异,但我国乳腺癌在诊治观念和防控策略方面仍有较为漫长的路要走。”张瑾教授介绍,由于受到既往“切得越多越干净”等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乳腺癌的保乳率、再造率仅为20%和1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60%的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同时,我国乳腺癌群体特征也有别于西方国家,分子分型的区别导致化疗及靶向治疗药物选择上存在差异;绝经前乳腺癌患者比例较高的特点,则提示更应围绕内分泌治疗来设计临床实验,获得属于亚洲女性的临床数据,从而更有针对性提高整体乳腺癌的无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