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介绍 /
青藏铁路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全长1956公里。青藏铁路的建成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最高的火车站,最高的铺架基地,最长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等,被誉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青藏铁路让西藏进入了铁路时代,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联系,拉动了青藏带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
/ 对 话 /
对话曾任老关角隧道工区长的张生林
记者:修建老关角隧道的情景,您还记得吗?
张生林:永生难忘。
我17岁从老家出来,成为一名铁道兵。1974年,铁道兵第十师西进修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通关角隧道。关角山是青藏铁路的必经之处,地质情况极为复杂,施工环境非常恶劣。记得有一次塌方,我和100多位战友被困在隧道里十几个小时。但这些不算什么,我那50多位牺牲的战友最可敬,也最可惜,有赵永福、贺二斤……他们的名字、家乡、牺牲日期,我都记得清清楚楚,他们才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孩子啊。
记者:为什么退休后您主动要求回到这里工作?
张生林:20世纪80年代初,我转业到了地方铁路部门工作。2003年,我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我向领导请求,回关角隧道做一名养路工。因为我当兵后参与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关角隧道,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也在这里。同年7月1日,我如愿回到了这个自己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又工作了11年。
记者:看到新关角隧道通车,您有着怎样的感受?
张生林:2014年,老关角隧道停用,新关角隧道通车。过去的4.01公里我们修了25年,如今的新关角隧道32.6公里只用了7年,列车通过关角山的时间也从2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放在过去真是不敢想。看着新关角隧道建成通车,我的心里就踏实了,我就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会西宁、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途径雪山、草地、盐湖、沙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高原线路里程最长、运行环境最为恶劣的高原铁路。从1958年到2006年,近50年间,数十万建设者在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钢铁大道”上挥洒热血,铸就了辉煌。
在建设年代,建设者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难题,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青藏铁路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全球百年工程”;在运营阶段,这条吉祥的天路被青藏两省区人民称为“幸福天路”,它不仅记录了国家的成长与发展,更改写了众多个体的命运轨迹。
奇迹天路上的精神传承
1954年,在毛泽东主席“一定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的号召下,数万铁路建设者集结高原,以高昂的斗志迎难而上。饿了,铁道兵挖野菜充饥;冷了,就挤在一起相互取暖;没有像样的施工装备,就靠人拉肩抬……他们以血肉之躯,在海拔5000多米的风火山建成了最早的冻土试验工程。
在藏语中,关角意为“登天的梯”,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近-40℃。在这样的极端气候条件下,这段长度仅4.01公里的老关角隧道前前后后共修了25年,先后有50多位铁道兵为此牺牲。
时至今日,曾任老关角隧道工区长的张生林说起这些战友,眼角便泛起泪花,“那时候,几乎每个月都有战士牺牲。”“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每名建设者都将生死置之度外,誓言啃下这块‘硬骨头’!”1982年,隧道终于打通并正式通车,成为青藏高原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创举。
在那个年代,几代青藏铁路人以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挑战着生理与心理极限,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
1959年进入西宁车站从事装卸工作的党国珍,如今已是八旬老人,他清晰地记得“那时的装卸基本靠人力和手推车,自己和同事两人经常扛着200多公斤的货物进行搬运”;
一家三代火车司机中的爷爷李仁超,记忆中满是“司机一铲子一铲子用铁锹装煤、一出车就要一个星期的蒸汽机车时代”;
“感动青藏铁路十大人物”黄丽敏在西宁客运段工作了24年,从列车员、列车长、列车指导做到动车队长,她曾经的记忆是“车厢里的汗流浃背、拥挤不堪和常年超载”;
今年86岁的李旺富做了一辈子检车工作,“一把检车锤、一把手电筒、一个板子、一把钳子、一个铝制腰子饭盒”,承载了最早一代检车人的希望和梦想……
他们,用坚持和奉献谱写了一首高原赞歌。
如今,青藏铁路已经安全运行了十几年。改变的是越来越快的速度、越来越先进的机车、越来越智能的设备,不变的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幸福生活的全新开始
2006年,这条“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全部通车。开通以来,青藏铁路为青藏两省区人民带来了便利的出行、大量的就业、丰富的商品、先进的观念、可观的收入……极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改变了沿线经济社会的面貌。一扇通向祖国内地和国际的大门完全向他们打开。
洛松次仁是一名来自牧区的藏族动车司机,青藏铁路的开通、国家的好政策,成就了他的火车司机梦。“否则,我可能还在家乡放羊呢。”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如今生活的满足。现在,洛松次仁还用自己的工资帮父母在老家盖起了楼房,自己也买了房子。
斯朗卓玛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八人靠父母种地为生。青藏线开通后,她通过努力学习考取了相关院校,毕业后如愿分配到了铁路系统,在经历了客运员、助理值班员、计划员、售票值班员后,现已走上拉萨车间党支部书记的管理岗位。她不负众望,先后荣获西藏自治区“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20余项荣誉。对于如今的幸福生活,“感恩”一词她一直挂在嘴边。当让她唱首歌时,一首《唱支山歌给党听》脱口而出。
色玛村是一个距离拉萨西站一步之遥的藏族村庄,全村800户人家此前一直靠种田、放牧为生。而青藏线的开通,让这个独具地理优势的村子建成了西藏最大的铁路运输货场,当地群众的生活也从务农变成了经商,村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不只是色玛村,加绒村、加错村、柳梧村……沿线一个个村子正因这条天路日益繁荣起来,各族群众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铁路带来的福祉。
“出国容易进藏难”一度是西藏交通运输环境的真实写照。而自从第一趟列车开进青海,青藏高原的铁路运输发展就一刻没有停滞过,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原动车组,从越织越密的运行图到越跑越快的时刻表……旅客运输飞跃发展。
数字更具说服力。自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至2019年4月,青藏集团公司的旅客运送量由2006年的648.2万人次增长到2018年的3176.3万人次,年增长率为14.2%;从2005年至2018年,西藏自治区GDP由248.8亿元增长到1400多亿元,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
青藏铁路,这条神奇的天路不断见证了雪域高原的高质量发展,更见证了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走访青藏铁路,我采访了很多人,年轻的、年老的、见证者、受益者……他们的乐观、向上、坚韧、奉献、满足、幸福……是我这个外来者所无法体会的。我所能做的,是尽可能详尽地去梳理他们与青藏线的关系,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美丽瞬间。
在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行车公寓,送餐员丹增卓嘎每天从公寓到站台往返35趟,为的是保障列车司机与乘务员的用餐;
在拉萨西站2号货运站,物流公司老板娘多吉卓玛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挣钱供两个女儿到内地上大学;
贡久曲珍三姐妹如今都当上了列车员,她们在时代的召唤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自己曾经向往的生活。
老一代修车师傅李旺富看着在西宁车辆段工作的孙子李海峰在介绍新型动车时,眼神中充满了羡慕和自豪……
一路走来,所到之处,所见之人,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