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据欧洲哥白尼气候变化项目最新数据显示,继今年6月创下全球历史最高温月份纪录后,7月也被确认是史上同期最热。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警醒世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被大自然无情地出示黄牌。
地球果然是越来越热了!
此前,看到某报微博上发布了一消息:高温天气,空调长时间运转,用电量激增。国家电网7月26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22日到25日,全国发电量连续四天创历史新高,最高达235.35亿千瓦时。在连日高温的拉动下,26日,华东、华中2个区域电网,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福建5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当时,有网友留言:“假如伏天没有电?”不过,马上遭到另一网友的“杠”:“古代人不照样过来了。”前一网友回复后一网友:“地球变暖!不过,也是人的错。”随即还有别的网友留言:“咱们现在其实还是历史上的一个小冰期,上一个冰期是明朝,很多朝代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还高呢。”——这一貌似专业的见解,我不知其是否,不过,看到文首的消息后,我起码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夏天是比以前热了。
古代人固然是照样过来了,否则也就没有了我们这波当代人。在我的记忆中,过去的夏天也是很热的。最鲜明的印象是:中学时,每次午睡起来满头是汗,快热死人了,但还得去上课,去教室的路上,顺道到自来水龙头下把脑袋伸过去冲凉。可能是“一冲解千热”,进入教室后的炎热难受感居然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但我对于夏季炎热的不怀好感还是依然,以至于在中学老师布置自选作文题时,我写的一篇居然是对于夏天不加掩饰的讨厌。不过,初学作文的我也明白,文章得有一个光明的结尾,于是,我把对于夏天的不喜欢升华成了:没有夏天的炎热就没有秋天的收获——如果没有高温,庄稼就不能成熟,水果就不可能那么甜。而这的确也是我对于为什么非得要有一个热得恼人的夏天的自我释疑。
而对于那位网友所“杠”的“古代人不照样过来了”,我倒没有那么唯古是尊。我觉得即使古人过来了,也是想尽了办法才扛过来的,没有那么轻松简单。不说古人,就说说我小时的前人,也是想了各种方法、千方百计在避暑。
少时的家乡古城有一口井,冬暖夏凉,冬暖的优势没有得到特别的显现,夏凉却是全城人的福利。夏季,人们每天有一件事就是去小河边打凉水,“打”可以是大人挑着两个水桶,也可以是小孩子提着一个小铁桶,井挨在小河边,去打凉水时,还可以顺道在小河里洗个澡;打回来的凉水可以用来冰西瓜、黄瓜或是其他水果。
现在想来,那口井相当于全城人的公共冰箱,众人把它护卫得很好,此井水只用于饮用,污泥浊水浊物一律不能靠近;更大胆的孩子则每天去大河里洗澡,说是洗澡,但我们从来不洗,只是在水里玩闹,相当于现在水上乐园里的戏水,降温的目的顺带达到了,家长每天给孩子洗澡的家务也免了。除却这些公共福利,夏天的街头还会有挑着桶卖凉水的人,凉水出自那口井,一分钱一大杯,两分钱管饱,赶集的时候,他们的生意会比较好。平时,则是卖冰棍的人出风头的时候,在小孩的眼里,他们尤其显得神气,三分钱的冰棍,是白冰的,五分钱则是绿豆冰棍了,消费大升级。后来,还有了冰激凌,奶油里好像还加入了鸡蛋……妈妈第一次给我尝它时,这种从未接触过的“物种”的顺滑奶香,给了我闻所未闻的舌尖冲击。
另一大降温神器则是电扇了,家家都有至少一个,在家里呼呼地扇。教室、宿舍里好像都是没有的。还有一大随身物品扇子,则是大人们闲暇时的标配,走到哪扇到哪里。手摇一蒲扇坐在大树底下乘凉,有时还可以听妈妈、姥姥“讲那过去的故事”,似乎是故事传说里的一大经典景象,我并没有亲身赶上过这样的田园社区风情。那时有万金油,还没有风油精,手摇扇既送风又驱蚊……
想来,那时的人要比现在的人勤快。现在的人们似乎只会更多地费电,空调虽好,但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也不可小觑。据悉,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多种,但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被证明是最主要因素。网友互“杠”之下,不管究竟如何,我还是同意这条相当公允的留言:“古代中暑死掉的肯定比现代人多很多,还是科技进步比较好。”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地球的夏天亮黄牌了,地球需要被呵护,人类也不应该更懒,除了费电耗能,还得采取一些别的办法来爱护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