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8月9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乡村振兴周刊 发展 “扶贫路”拐进村 老驿站又“活”了 “乡村会客厅”拓宽山村致富路 山中百果园 珍果引客来 小李子挑起大产业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扶贫路”拐进村 老驿站又“活”了

一条长达35公里、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扶贫路”,连接起了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的10余个行政村,坐落在山丘夹槽里的金垭村,农产品快速走进城,乡村游渐渐火起来,村民日子越过越好……

▲进村公路蜿蜒通到金垭村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

■ 李伶俐

“你现在看到的这一片,就是贵人槽了。”顶着7月的烈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沿着新修的铜锣山旅游扶贫产业环线,从广安市邻水县城前往长安乡金垭村,即将拐入村庄时,长安乡副乡长李小奇告诉记者。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两排山丘的夹槽里,一条灰白色的水泥路蜿蜒向前,穿过碧绿的农田,连接起远处错落有致的房屋。金垭村就坐落在这片被称为“贵人槽”的山谷里。

喜欢研究历史文化的李小奇将“贵人槽”的历史娓娓道来:相传明朝时期,这里有一个美貌女孩被皇帝选为妃子,封为贵人,从此得名“贵人槽”。直到清道光年间,“贵人槽”里的金垭村还是有名的驿站,粮食、兵器都途经这里运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变,这个曾经辉煌的老驿站却因交通不便而日渐衰落。“大堰的石灰,金钟的蒜,金垭人没事捉黄鳝”——这句话真实地描述出金垭村缺资源、无产业的状况。2014年,金垭村被列为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45户,贫困发生率21.6%。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金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2018年7月铜锣山旅游扶贫产业环线建成通车后,村里有了一条进城的快捷公路。这条长达35公里、总投资4000多万元的“扶贫路”,连接起了包括金垭村在内的长安乡、冷家乡等4个乡镇的10余个行政村,金垭村生产的蔬菜、水果、花椒、中药材等农产品有了出山的快速通道,乡村旅游也渐渐火起来,村民日子越过越好,昔日的老驿站焕发出了新生机。

农产品快速走进城

位于铜锣山深处的金垭村,以前村民坐车进城需要一个半小时,如今,一条有连续七个之字形拐弯、被称为“七道拐”的公路,将村民进城的时间缩短到了半小时。拐进村庄的这条“扶贫路”,不仅方便了村民出行,还加快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村里的咸菜加工户李水英就是得益于这条路,将咸菜厂越做越大。

手工咸菜是金垭村家家都会做的特色食品,李水英也有一手做咸菜的娴熟技术,以前靠做咸菜供三个孩子读书,但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加之资金不足,一直不敢扩大生产规模。2016年,长安乡党委、政府计划扶持金垭村将手工咸菜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助力金垭村整村脱贫。在乡政府的帮助下,李水英将120平方米的咸菜加工家庭作坊扩大成1200平方米的咸菜厂,还流转了五六十亩地种植大头菜,年产咸菜上百吨。李水英以自家所在的龙井湾地名命名,注册了“妃上”龙井湾咸菜商标。

2017年铜锣山旅游扶贫产业环线开建,进村新道修通后,村里的农产品运输成本大大减少,李水英厂里生产的咸菜也不再在乡里打转,而是走上了城里人的餐桌。她不仅卖自己的产品,还代销了200多户村民制作的咸菜。“前几天,70多岁的何婆婆来咸菜厂找我,说有四五百斤咸菜要卖出去,我正准备去她家看看咸菜的品质。”李水英对记者说。

“厂房、设备、公路,办厂需要的这些设施,政府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现在,我腰杆硬了,可以说,我这个腰杆就是共产党撑起来的。”李水英的言语间满是感激与自豪。

记者了解到,公路修通后,长安乡乡政府还为金垭村的发展制定了小目标:到2022年,建成标准化山地蔬菜基地1000亩、中药材基地1500亩、桃李基地300亩、花椒基地100亩。李小奇告诉记者:“到时候,会有更多的致富产品同龙井湾咸菜一样,走出槽子,走进城市。”

乡村游渐渐火起来

7月的金垭十分炎热,但65岁的黄凤珍老人忙活得特别开心。这些天,村里改厨改厕到了她家,她和老伴就给师傅帮忙打下手。“这些瓷砖,还有这个切菜台子、洗碗盆子都是国家出钱给我们安的。”看完厨房改造后,黄凤珍又引记者去看新改的厕所,“等水泥干了,师傅就要来吊顶……如果不是国家来改造,我这辈子怕是没机会用上城里家庭那样的厕所了。”

改厨改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让金垭村的人居环境得以提升。记者在金垭村采访时也看到,一些古建筑、古道、古树、古井等历史遗存遗迹,都保存完好,这个昔日的老驿站依然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风韵。这一切,都为金垭村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础。离城更近的公路修通后,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金垭村,赏花、钓鱼、体验农耕文化、了解金垭历史……金垭村的乡村旅游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

在主干道往金垭村大屋基方向几十米处,记者发现,路边一个指路牌上标注了三家农家乐,沿指路牌走几十步,便来到“胖嫂农家乐”。

53岁的农家乐女主人谭丙香正热情地迎接前来的每一位客人。她告诉记者,她家曾是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一大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灶台都只能打在屋外头。为了供孩子读书,她和丈夫辗转温州、福建打零工。2018年,得益于扶贫搬迁政策,他们一家获得政府补贴,建了三合院,全家人搬进了新家。今年,她在新家办起了农家乐。“开业半年了,生意还不错,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胖嫂笑着说。

城里人假日体验金垭惬意的日子,金垭人则在乡村旅游中收获了更多财富。搞旅游,兴文化,抓产业,村民们感叹,金垭又“活”了。

村头一户村民家的外墙上,一首《十谢共产党》道出了金垭人的心声:“一谢治水改电路宽广,二谢粮税免交还补偿,三谢丰衣足食创业帮,四谢引领致富活市场,五谢教育医疗有保障,六谢养老救济暖心肠,七谢文化娱乐志气扬,八谢新村新貌新风尚,九谢脱贫攻坚奔小康,十谢乡村振兴谱华章。”

“为感党恩,金垭村人又新修了贵人桥,对于金垭全村人来说,‘贵人’就是共产党。”李小奇说。

▲金垭村新建的“贵人桥”

▲2018年通车的铜锣山旅游扶贫产业环线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