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周韵曦 发自北京 日前,教育部会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办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提出规范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性文件。7月1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意见》进行发布和解读。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认为,《意见》将从本质上更好地促进线上培训的有序发展、健康发展。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校外线上培训加以规范
据吕玉刚介绍,从2018年2月起,教育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将绝大多数培训机构纳入监管。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为主体从上到下,都已建立和完善了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有关工作制度体系。2019年上半年,为促进长效机制建设,教育部还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专门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有关部门、学校、培训机构及家长提出五条禁令,确保适龄儿童接受国家法定义务教育;明确要求要坚决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利益链;坚决防止暑期违规培训行为的集中发生等。并会同全国妇联开展了“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全国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编制两本家庭教育手册,指导家长和家校做好家庭教育。
但当前,校外线上培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吕玉刚指出,主要表现在:有的培训平台存在着低俗有害信息及与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等内容。有的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违背教育规律。学科类培训者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基本教育教学能力。有的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比较大。“这些问题不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损害家庭的利益,加重了课外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范。”
培训内容不得“超纲”
据吕玉刚介绍,《意见》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实施备案审查制度、开展排查整改和健全监管机制等三个方面。
实施备案审查制度方面包括:明确备案审查重点,主要是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进行备案审查。明确备案审查流程。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在取得ICP备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备案的证明、等级测评报告后,向机构住所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备案。
排查整改方面包括: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网信、电信、公安、广电、“扫黄打非”等部门制定排查方案。明确学科类课程培训内容禁止超前超标培训。要求每节课的培训时长不得超过40分钟,面向小学1~2年级的培训不得留作业。要求培训机构具有完善的招聘、审查、管理办法,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从事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人员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聘用外籍人员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要在培训平台和课程界面的显著位置公示培训人员姓名、照片和教师资格证等信息,公示外籍培训人员的学习、工作和教学经历。
在健全监管机制方面,包括强化综合治理、建立黑白名单和加强行业自律三个方面。建设全国校外线上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明确了教育、网信、电信、公安、广电、“扫黄打非”等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一个部门协同的监管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也强化社会监督,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认真履行服务承诺。
据悉,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工作目标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9年12月底完成对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备案排查工作。第二阶段,到2020年12月建立起全国统一、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科学监管、培训有序开展、学生自主选择的格局,为今后科学规范管理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