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1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打破“男性主导”传统,赋予海事界女性权利 语言与性别研究的趋势与转机 研究视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言与性别研究的趋势与转机

——以日语与性别的关系为例

聚焦描写女性和男性的词语方面的研究及语言表达的性别差异研究,是当下性别与语言学研究两大潮流。在日本学界,尽管有人对于褒贬语言问题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但相关研究仍在继续,比如寿岳章子的《日语与女性》、远藤织枝的语言与性别歧视研究等。近年,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人们通过语言的相互行为构建何种“性别身份”,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政治状况下“性别意识形态”如何被建构的问题。

■ 徐微洁

语言与性别息息相关,语言与性别的问题在社会学、人类学、精神分析、记号论、语言学等各领域均被提及。

性别与语言学研究的两大潮流

倘若聚焦性别与语言学研究,那么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两大潮流。

第一大潮流是聚焦描写女性和男性的词语方面的研究。这个研究领域的特点是与女性主义的语言改革运动紧密结合,“可以称之为语言的女性主义运动”。特别是在英语圈,这个领域的研究萌芽于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20世纪60年代研究正式拉开序幕,到了20世纪70年代研究开始活跃,最终成为旨在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废除歧视用语的社会制度改革。

第二大潮流是关于语言表达方面的性别差异研究。迄今为止,在社会语言学、语用论、会话分析等各领域,都开展了围绕语言使用性别差异的实证研究。随着研究的推进,人们发现说话者与生俱来的生物学性别这一要素与“年龄、人种、职业、社会地位、居住地区”等各种因素相结合,共同影响语言使用,语言使用方式无法单纯根据性别来一分为二。

语言与性别关系的两大转机

一般认为,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有两大转机。

最初的转机,是“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此前,一般认为“性”是由生物学方面决定的。但是,“性”拥有由社会建构、社会学习的侧面,这一点通过社会上那些表现出与生物学性别完全不同性别的人就可以明白。“社会性别”概念容易让我们把从生物学方面来看待的“性”,放在社会中探究它的形成历史。就这一点而言,它是一个跨时代的概念。

第二大转机是建构主义带来的。建构主义认为,“语言”不是抽象的“结构”,而是创造社会的“行为”。“建构主义”的出现使语言与性别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连接在一起。通过“使用语言的行为”不仅可以建构彼此的身份,还可以建构社会意识形态。

新型“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三个视角进行思考。其一是将“性别”视作我们在相互关联中所建构的一种身份。其二是将“性别”视作“使用语言的行为”历史性累积而成的意识形态。“作为身份的性别”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性别”在“使用语言的行为”上相互交叉。最后是将以上两个视角与社会的支配关系相结合的视角。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行为”中,既可以依据意识形态建构“女人味/男人气概”来稳固支配结构,也可以通过作为与此相违背的“女人/男人”而让支配构造发生改变。

日语中的语言与性别

对日语中语言与性别关系的分析,也可以从词语方面的研究及日语表达方面的性别差异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词语使用方面,日语中有“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的概念。同时,日语中存在大量诸如“日本人”“少年”等既表示男性之意也可表示男女双方之意的词语,也存在诸如“女性科学者”(女性科学家)、“女子アナ”(女播音员)、“女社長”(女经理)等积极标记女性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在女性主义浪潮之前日本极少将女性的语言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即便偶尔提及,也被作为附属于男性的语言行为,或不分析数据就将身边的事例断定为所有女性的语言行为,倾向于提出使用规范对女性的语言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

日本人对于褒贬语言问题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认为将语言视为问题过于吹毛求疵,是“拘泥于肢端末梢的歇斯底里的女性运动”。但是相关研究仍在继续,比如,寿岳章子的《日语与女性》、井出祥子等人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远藤织枝的语言与性别歧视研究。

寿岳章子分析了社会强加给女人的语言规范、语言偏见及规定女人的规范性行动的语言习惯,她明确否定二元对立式的“语言的性别差异”,认为对立式描述男女的说话方式、书写方式是不可能的,指出了语言规范与语言实践的多样关系。远藤织枝批判性指出,国语辞典本身的结构就非常具有歧视性,比如,评价妻子的词语有“悪妻”(恶妻)和“良妻”(贤妻)等,但却没有相应的“悪夫”(恶夫)和“良夫”(贤夫)等词语。远藤织枝随后对“主人”(主人、丈夫)等日语的歧视表达进行了综合研究。此外,教科书和歌词中的性别歧视、报纸报道中的性别公正报道等问题也受到学界关注,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其次,在日语表达方面的性别差异方面,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前半叶。最早关注女性用语的是日本国语学者菊泽季生,他将“女房词”与“一般女性用语”相关联,认为其既高贵且优美。菊泽季生将物理学的位相概念引进日语的研究中并开创了位相论。位相论以语言因人而异、因状况不同而不同的现象为出发点,试图在这些语言的差异中寻找与某些原因结合的倾向性。

井出祥子将女性的口语、书面语、描述女性的词语作为“女性的语言”,认为在女性的说话方式和书写方式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日本女性的现实”。她指出女性用语具有以下特征:语言表达委婉,回避草率的表达、低级的表达,以及超脱规范、不礼貌的表达等。远藤织枝分析了从古代到20世纪末提倡的女性语言表达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女性与语言的关系。

近年,语言与性别研究的关注点转向人们通过语言的相互行为构建何种“性别身份”,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政治状况下“性别意识形态”如何被建构的问题。以前日本国语学者主张的观点有女性多使用敬语,以及女性和男性几乎都不使用被视作女性专用语、男性专用语的词语和表达。但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如此,现在仍倾向于依据身边的事例就轻易断定女人的均质语言行为,并参照规范进行批判,生物学性决定的二元对立式性别观仍根深蒂固。

(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