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7月1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反思与革新:女性文学研究“再出发” 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百年盛会首次实现男女平等 提供差别化照护,促进不同女性群体健康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思与革新:女性文学研究“再出发”

——关注第十四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百年“五四”与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演进、经典文学文本的再解读、媒体融合语境中的文学与性别、妇女史与性别批评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本次会议既关注性别与文学研究的新议题、新动向,也注重发掘新材料,拓展新思路,会议全程充满着自觉反思意识,在反思中探寻未来研究出路。

■ 谢鹏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女子学院举行。会议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湖南女子学院、湖南省湖湘女性文化研究基地承办。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百年“五四”与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演进、经典文学文本的再解读、性别政治与现代文学的多重面向、媒体融合语境中的文学与性别、妇女史与性别批评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反思中探寻未来研究出路。

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文学与性别

在跨学科视域中,女性文学与影视、互联网等媒介关系研究更加广泛深入。

济南大学宋晓英教授认为当下现代文学女性形象传播与叙事受“网红文化”等影响,容易忽略人物经历的“基本事实”,微信上行文的泛滥常常导致观念的多元与“事实”的模糊。她以传记写作中的“类文本叙事”为理论,以丁玲、萧红、林徽因、凌叔华等女作家传记与社交平台上的有关“传说”为内容,通过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辨析其“主体人格”与“精神内核”,以求“返本归真”。

暨南大学姜瑀博士后考察了三部以武则天为主角的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大明宫词》和《武媚娘传奇》对于女性欲望书写的差异,进而透视性别文化的社会变迁。姜瑀认为《武则天》更多表达的是朴素的男女平权欲望,《大明宫词》更多地呈现了女性对自身性别体验的探索,而《武媚娘传奇》则反映了女性被裹挟于资本之中更加隐秘的客体化过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武媚娘传奇》显然才是如今大众文化的主流审美趋势。

碎片化叙事为性别视角的碎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山东师范大学孙桂荣教授认为,文学碎片化传播不但加剧了其碎片化叙事的程度,也对碎片化叙事与“女人话”有某种内在联系的性别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互粉、转发、即时发布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文学传播介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其碎片化叙事的感性化、阴性化特性,碎片化传播语境成了建构读者社会性别观念的重要一环,推动了社会性别机制的多元性、流动性发展。

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副院长林彬晖从网络情感的人物关系设置、情节冲突发展和社会环境表现几方面入手,分析了当代女性的各种焦虑。她认为正因为感同身受,网络小说才会受到读者喜爱,其中优秀作品更以影视方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小说中女性缓解焦虑的方式易对现实中女性产生导向性作用,因而对网络小说创作的引导根本还在于解决社会现实中女性的焦虑。

关注地域女性文化

女性文学研究如何落地是本届学术研讨会的重要议题,地方性文化——湖南和潮汕地区女性文化、藏族女性诗人、新疆当代作家作品等相关论题备受关注。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地方文化与女性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也令人耳目一新。

湖南商学院骆晓戈教授关注江永女书的民间文学价值,她认为江永女书以女性群体为写作主体,传承女性经验,大大突破了男权文化下女性的失语和沉默,颠覆了中国古代女性柔顺卑微的形象。作为妇女创造的文化活动,江永女书同时是当地妇女“女织”的一种劳作,一种经济活动及社会支持网络。

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教授对“左联”中的潮籍女作家冯铿和陈波儿的作品进行了研究,认为“左联”中的潮籍女作家是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小群体,她们的文学创作和革命道路与左联文化主潮保持一致,展现了鲜明的时代风采,取得了一定的文学成就。

天津财经大学讲师徐寅对藏族女诗人康若文琴的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认为作为一名藏族女诗人,族裔和性别成为康若文琴天然关注的对象。康若文琴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情感表达,而这种情感正是来源于女性经验的觉醒,她将时间的感悟和体验与自身建立起了关系。

女性文学研究的社会问题指向

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小组讨论,会议全程充满自觉反思意识,与会者充分交流讨论当前研究的不足,借此推动女性文学研究在批判中成长。

上海师范大学董丽敏教授认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困惑: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异域色彩的理论资源,妇女/性别研究一直致力于在跨国知识生产与本土实践经验之间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但两者之间事实上横亘着巨大落差。妇女/性别研究尚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回应上述期待,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推进。

黑龙江大学于文秀教授对改革开放40年来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范式与批评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她认为中国女性文学及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并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自己的强音,成为理论空间中一支非常活跃的队伍。女性文学研究及其批评实践行进至此,有必要对其范式转换和批评实践进行阶段性的审视与反思。同时更有必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检省,厘清并理性认知其效度与限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其阐释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陈福民研究员认为女性问题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女性文学研究要置于社会史的框架中,超越单一视角,开拓更广阔的社会视野和更宏大的社会性主题。当前中国女性生活中现实问题应该成为女性文学研究者关切的现实议题。

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基于其研究领域与兴趣,表示当代女性诗人在今日中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以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诗人而言,目前15位诗人中,七位男性八位为女性。但当代女性诗人没有得到研究者的关注,作为当代文学的一部分,女性诗歌及女性诗歌研究被严重边缘化了。

杭州师范大学王侃教授提出了他对女性文学研究范式的思考。他认为,性别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而非审美问题。性别问题是后现代时期少数几个没有被解构掉的宏大叙事。他认为,在这个宏大叙事中,如果我们愿意用女性主义来充实自己,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乔以钢教授认为,应鼓励更多青年学者加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队伍,推动女性文学研究紧跟新问题、掌握新动向,并逐步打破学术研究的疆土意识。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