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佐欧
我曾不止一次听到当编辑的同事说,他们已经很多年不再阅读了。有的抱怨编辑日常的工作太过琐碎,白天耗费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回到家再也没法集中精力捧起一本书来读;或者由于每天在看稿子,日复一日造成了审美疲劳,下班以后就再也不想翻书了;又或者受到现实压力,以及新媒体环境影响,心根本就静不下来,丧失了曾经的那种读书的状态。也见过一些从事文化媒体的朋友或者有藏书爱好的人,虽然家有藏书上千,但一年没读几本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中,的确少有完整的、大片的时间可供阅读,但是却有大量碎片化的时间被浪费掉,例如在地铁上、中午、晚睡前、出差路上的时间,等等。每天仅仅按照两小时来计算,一年就足足有730多个小时,何况实际上远不止这么多。
“碎片时间,拉开人生距离。”非常敬佩的一个当代诗人,也是自媒体“一条”的创办人徐沪生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里,谈到自己工作以后依然保持着大学时代的阅读强度:“每天坚持读书8小时,上班的时候,可以读2、3个小时,晚上8点到夜里2点,读6小时。工作日工作忙的话,星期六、星期天补回来。这样坚持了十多年。”在合理地利用碎片时间上,他无疑是做到极致的人。
我一直认为,碎片化时间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好好利用。我在北京永安里上班的时候,因为公交车上来回晃动没法看书,必经的国贸站和前后几站人过于拥挤,于是我每天七点前出发,八点左右到单位附近,利用等待公司开门的半个多小时,在世贸天阶露天咖啡馆的空无一人的座椅上看书。后来到了万寿路上班,十号线十里河到公主坟段早晨人相对较少,我会选择一个角落位置,用这40多分钟来读书;我还特地买了一本旧版的《追忆似水年华》,拆成一页页,每次出门带上一小沓放在包里,总能马上沉浸其中,忘记了车里喧嚣的声响和上上下下的人群,这样持续三个月就读完整整一卷。
适合用来阅读的,还有晚睡前的时间。我限定自己刷朋友圈的时间,每次不超过五分钟,然后断网放下手机。我会在床头放一两本适合睡前阅读的书,每次睡觉前要读半个小时,时间充裕则读得更久一些。睡前读书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心静下来,忙碌一天的疲惫顿时消弭,充斥整个听觉的喧嚣沉落了,工作状态中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在工作以来的四五年里,我大部分的书,都是在睡前阅读完的。
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几乎是我们唯一拥有的私人时间,也是重要的可以用来丰富、提升自己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是可以实现完整阅读的,只不过是把一本书分成十几次或者几十次来阅读罢了。更重要的是,这些碎片化时间里的阅读,能让自己始终保持专注和平静,也让自己的灵魂充沛——而不是渐渐枯竭,能保持自己的鲜活的感受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