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林
董彦灵
陈莹莹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袁梦佳 韩亚聪 富东燕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来自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大学等北京34所高校和12家企业的2000余名会议服务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后已经上岗就位。高峰论坛期间,他们将在会务、礼宾、接待、新闻宣传、交通保障、治安保障、活动保障等7大类、117个岗位上提供志愿服务。
据了解,他们中既有多次参加过重大活动,倾力奉献的“老志愿者”,也有满怀热情,朝气蓬勃的“新志愿者”。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现场采访到了3名在岗志愿者,工作之余,他们与记者分享了志愿心得。
在综合管理岗位外交部工作区,记者采访了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陈嘉林——一名端庄又严谨的“97后”,今年读大三。谈起志愿服务经历,可谓全面又丰富。
她告诉记者,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丝绸之路总商会以及北京外语游园会,她都有参与其中。此次被学校再次选中。论坛期间,主要协助外交部新闻司联系一些参会嘉宾,整理收集相关资料。
除了发挥特长,把上次志愿服务的经验带到实际工作中,陈嘉林也感受到本次高峰论坛团队工作的乐趣:“要联系的嘉宾众多,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制表。昨天,我们的工作从下午2点持续到晚上9点,虽然辛苦,但我感受到大家合作起来效率很高,参与感很足很自豪。”
“衣襟前的这枚论坛胸章,时刻提醒我,用自己的力量服务好论坛的每一个环节。它给予我责任感,更给予我自信。”陈嘉林说,在这个氛围里,不仅增长了见识,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提高,包括语言、礼仪方面,服务意识、方法都得到了增强。
在咨询服务区,国际关系学院日语专业的董彦灵接受了记者采访。一席职业西服,到位的翻译服务让许多前来咨询的外媒记者、参会人员对她点赞:这个“98后”女孩不简单。
作为从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选拔出的志愿者之一,董彦灵在上岗前经过了涉外礼仪常识、论坛信息等专业场景的培训。她说:“我可以把自己形容成一颗螺丝钉,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服务好‘一带一路’的每位客人,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受,让他们认识的北京更加全面和温暖。”
董彦灵告诉记者,此次高峰论坛期间,她负责新闻中心的咨询服务工作。除了接待国内记者、嘉宾,还有很多外国嘉宾。她说,除了向他们介绍高峰论坛的基本信息,我还推荐他们参加论坛的城市采访环节,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国,认识北京。结合此次志愿服务,她感悟道:“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亲身参与我国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特别是‘一带一路’,让我们迎来了更宽广的参与发展平台。会议期间,我们的使命就是服务大会、协助大会在国际社会中传播‘一带一路’的理念、价值。”
在新闻中心沉浸式互动体验区,四套VR眼镜可实景体验北京的天坛、颐和园,上海外滩,西藏布达拉宫的景色。志愿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大一女生陈莹莹正在体验区为前来体验的国内外嘉宾耐心介绍,并协助体验者穿戴设备。
“这是我第二次为重大活动进行志愿服务,第一次是去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陈莹莹说,经过前期培训,她有幸成为学校79名参与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志愿者之一,她感到既幸运又幸福。
这也让这个“99后”女孩,与“一带一路”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以前对‘一带一路’的了解还只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现在自己亲身参与、感受,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更深刻了,也感到非常骄傲。”陈莹莹说,她所学的专业为材料专业,希望通过几年的努力学习,毕业后能够有机会参与到‘一带一路’这项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