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1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周刊 发展 杜堂村:闲置资源创造“美丽经济” 龙陵农民的“春耕时尚” 为贫困妇女播种希望 苗木拧成“花瓶” 效益倍增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贫困妇女播种希望

在农业女性化的境况下,在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到两年时间的冲刺时刻,赋权与增能妇女对阻断贫困的恶性循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更多“为贫困女性播种希望”的项目,会让“硬竹竿”一样的贫困妇女,保持向上的姿态,一场春雨过后,窜出一片风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佟吉清

人勤春来早,耕种正当时,脱贫攻坚迎来了生机盎然的季节。

此时,生活在青海的贫困妇女收到一个特殊礼物——为让贫困女性少一些艰辛,增加一份收获,处境变得更好,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联合国妇女署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为贫困女性播种希望”,将为那里的贫困妇女提供良种、化肥等生产资料,帮助她们购买可以节约时间和精力的基础工具和机器,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市场培训,提高农产品的商业附加值,助力当地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让农村妇女有尊严地脱贫。

这个播善减贫的举措,直面小农经营是主要农业经营方式的农情,回应农村妇女是脱贫攻坚重要力量的现实,扶贫扶到了根上。尽管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民可以通过外出打工赚钱,有条件的地方能够发展乡村旅游增收,但土地还是农民的主要社会保障,对于绝大多数驻留乡村的妇女及其家庭而言,农业依然是其主要依靠和生活来源,“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既能让小家衣食无忧,也是“把饭碗牢牢端在国人手中”的保障。

现实生活中,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存在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少技能和应对市场能力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其种地的积极性。要想不靠天吃饭,必须有基本的农资投入,比如良种、农药、化肥等等;要解决“种好地”的问题,必须提高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公益项目瞄准小农户脱贫致富的痛点和难点发力,注重对贫困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她们发展高品质农业,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助于贫困妇女在现代农业的新路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与出路。

我国农村妇女历来不乏实干兴家的内生动力,愿意依靠自身努力过上富足的生活。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用细腻朴实的笔法,让我们走近活得像“硬竹竿”一样的老人。朱冬娟和丈夫戴汉顺住在黄岩区屿头乡白石村下辖的自然村,一个卫星地图没有定位的地方。两年前,戴汉顺骑电动三轮车撞了人,法院判赔4万元钱。面对这笔“巨款”,家境贫寒的夫妻俩,坚持靠卖野粽叶杆等农产品偿还,每当凑够一千、两千元,朱冬娟就带着那些5元、10元、20元的纸币,走3个多小时的山路,到浙江台州黄岩区人民法院宁溪法庭交款。

这个看似普通的凡人小事,却感人至深。“再穷也不会赖账”的新闻很多,而朱冬娟的言行除了诠释诚信的内涵,还让我们看到贫困妇女的倔强和坚韧,还有那平实而有尊严的日常,再苦也没想过放弃,再累也不怨天尤人。所以,朱冬娟一家拒绝了以个人名义的捐助,“人家的钱不能收,都是他们辛苦钱,不能拿,辛苦钱不能拿,比我穷的还有。”无论外部的环境怎样,日子过得再紧巴,都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硬气地活着,像极了山上的竹子,成为我们观察贫困群体境况与需求的一面镜子。

白石村是黄岩西部山区的一个贫困村,朱冬娟家一贫如洗——石头砌墙,木板搭顶,支撑房子的木头柱子发霉了。3盏6瓦的灯泡,一台旧冰箱,是全部“家用电器”。朱冬娟精打细算到每碗米,如果两个人都在家吃饭,50斤的大米可以吃23天。为了改变生活状况,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只有11位老人留了下来,“村里的狗比人多”。68岁的戴汉顺一年都在外打零工,陪着朱冬娟在家的,是两条土黄狗和十几只鸡。朱冬娟不停歇地劳作,穿梭在山上成片的竹林里,挥着镰刀收割箬竹竿和箬叶,回家后将竹竿一段段铡断,作为手工艺品的原料被卖掉,加上出售其他农副产品的收入,胼手砥足硬气地活着。

在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苛刻、资源配置不均,农务和家务双肩挑的留守妇女负担重,决策话与话语权缺失,生产技能和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相对贫弱。空巢家庭更让她们在生理、心理、人身安全等方面都承受了极大压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更容易跌入贫困的陷阱,更需要人们伸出援手“帮一把”“拉一下”,通过“授之以渔”实现“自我造血”,从脱贫升级为致富,从生存变成发展。

说到底,人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在农业女性化的境况下,在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到两年时间的冲刺时刻,赋权与增能妇女对阻断贫困的恶性循环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更多“为贫困女性播种希望”的项目,会让“硬竹竿”一样的贫困妇女,保持向上的姿态,一场春雨过后,窜出一片风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