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11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过度商业化的童模令人担忧 “大数据杀熟”实为数据滥用 让孩子“睡足8小时”真的这么难? 鼓励各地逐步扩大居住证含金量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童在广告片场遭母亲踢踹引热议

过度商业化的童模令人担忧

“妞妞”妈妈的道歉声明

“让自己低幼的孩子承担繁重商业拍摄任务,还对其施加暴力,其行为可能涉嫌家庭暴力。”

“商家和家长不能为了利益而过度消费孩子,更不能把儿童当作赚钱的工具,以防过早侵蚀孩子的天真稚嫩。”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杨一帆

4月9日,网上的一段视频爆料,引发了网友愤怒。视频中,杭州一女童模被一名成年女性踢踹。后经媒体报道,童模合作商家表示,该女性为女童“妞妞”的妈妈,女童“妞妞”与多家店铺合作,接单量大。该商家表示将不再继续与其合作。10日凌晨,@妞妞妈-201009发表道歉声明称,“儿女皆为父母心头的肉,疼爱有加,绝无所谓的虐童之意!在沟通教导如视频上的稍大动作绝无伤害想法,造成各位的误解和不理解,我深感抱歉!”

对亲生女儿施加暴力的行为可能涉嫌家庭暴力

“即便是亲生女儿,也不能随意殴打。让自己低幼的孩子承担繁重商业拍摄任务,还对其施加暴力,其行为可能涉嫌家庭暴力。” 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律师鲁冰接受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采访时强调,受家庭暴力就是“家务事”的错误观念影响,很多家庭暴力受害者一开始默认、允许了暴力的存在,导致家暴一直持续乃至不断加重。家庭成员遭遇暴力,特别是未成年人,因本身处于弱势,从家庭暴力开始冒头时,其他家庭成员就应明确制止。

遭受情节轻微的家庭暴力,是否就能避免公权力的介入?

家庭暴力不是家事纠纷,而是违法犯罪行为。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颁布实施。该法所称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公安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轻微家庭暴力或不宜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家庭暴力行为,可出具告诫书。告诫书能及时纠正不法行为,起到防范暴力升级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固定证据,为家暴受害人将来提起诉讼提供依据”。鲁冰进一步解释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十六条规定:家庭暴力情节较轻,依法不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对加害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出具告诫书。告诫书应当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实陈述、禁止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等内容。

如果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童模的权益保护处在法律灰色地带

除了事件中可能牵涉的家庭暴力,“童模”这个群体也引发了网友们的关注。

近年来,由于电商行业的发展,童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童模已经成为一个逐渐兴起模特行业。

火爆的童模行业背后,童模们的权益保护却处在法律的灰色地带。

媒体曾报道,在某童装模特培训基地,熟练的童模一小时要拍16套衣服,每套平均4分钟。他们中的不少人可以在1分钟内熟练地摆出多种姿势,其更换服装的频率、拍片速度甚至比一些成人模特还要快。这些童模早已习惯了在镜头前扮可爱、挤笑容,他们成了招揽生意的“衣架”,并且也所赚不菲。

有童模家长表示,既能赚钱,也能让孩子参加演艺活动,提升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当童模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吗?

事实上,一些童模已经成为家长和商家手中的棋子,成为这个产业链最受伤的一环。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童模存在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大等问题,特别是还有些商家要求童模浓妆艳抹,模仿成人摆出一些不恰当的姿势以吸引眼球。

“适度参与演艺活动,锻炼培养孩子,无可厚非。但是商家和家长不能为了利益而过度消费孩子,更不能把儿童当作赚钱的工具,以防过早侵蚀孩子的天真稚嫩。”鲁冰讲道。

我国法律目前对于儿童出演商业广告的行为没有明文禁止。鲁冰建议,国家应立法禁止幼龄儿童从事不当商业性质表演、广告拍摄等行为,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一个健康、自由的成长环境。

莫让孩子过早沦为“赚钱工具”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韩亚聪

在最纯真的年龄沾染胭脂气味,在最该享受快乐时光时成为“赚钱工具”,这是许多专业童模的童年常态。日前,杭州一名女童模被成年女性踢踹的视频备受关注,虽然最后证实该女子并不是残暴的路人,而是女童“妞妞”的妈妈,但“家暴”嫌疑加之童模这一辛苦“职业”,依旧让人心疼和气愤。

近些年,童模经济火热,培训、商演、比赛……用“童模的商业机遇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句媒体报道语形容丝毫不为过。如果说,让孩子的童模之路只限于培养气质、锻炼协调能力这些朴素的兴趣爱好本无可厚非,但我们担心的是童模背后有无尽的赚钱欲望,通过过度的商业化手段,用孩子“消逝的童年”满足成人的牟利目的。

此前就有媒体披露,一些童模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大。还有些商家要求童模浓妆艳抹,模仿成人摆出一些不恰当的姿势以吸引眼球。显然,这些孩子承担了过多与其年龄不相匹配的负担。“这是孩子的兴趣”“既赚钱又锻炼孩子”,这些“自我解脱”式的理由既冷漠又无知。作为家长,应该深刻反思,多听听孩子的心声,以更加健康的培养模式塑造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商家也应明白,只注重经济效益不仅不利于企业形象,更不会有持久的发展。

各方反思之外,有权益被侵犯的事实,就该有相应的法律惩治。对于童模过度商业化,法律也应因时而变。国家应立法禁止幼龄儿童从事不当商业性质表演、广告拍摄等行为,斩断童模背后的商业利益链条,把纯净快乐的童年还给孩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