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林希
“女生为什么不逃跑?““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打人,这个女生肯定也有问题……”“xxx看着不像是会打人的人啊?”
对于亲密关系里的暴力行为,其实大家真的有很多误解。
很多人其实都不理解:受害者面对家暴为什么不选择逃走?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一个潜在施暴者会在见面的第一天就对你拳打脚踢。
家暴的典型过程通常会有如下几步:
第一步,塑造依赖。
施暴者往往会用自己痛苦的童年经历、家庭遭遇来告诉你:遇见你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幸运。他让你感觉自己就是能够拯救他的天使,让你感动到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段情感中去。
第二步,隔离。
施暴者会在这个时候开始表露出对你同性、异性朋友交往的不满。他们或抱怨、或争吵、或撒娇,用尽方法,让你产生自我怀疑。很大一部分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为爱牺牲:放弃友谊、放弃亲情,主动或被动地割舍了和昔日好友的密切联络。
第三步,占据。
渐渐地,你会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了个人空间。24个小时,所有的日程活动似乎都只和你的伴侣相关。你开始没有了知心朋友,没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时间,你把自己的全身心都转移到伴侣身上。
第四步,循序渐进的暴力。
没有施暴者会在第一次实施暴力的时候就对你举起刀,他们往往都会轻轻地敲打试探一下你的反应,可能是扇一次巴掌,可能是打一拳。但实施暴力后,他一定会表现出懊悔莫及的神态:或下跪道歉,或流泪保证,下次再也不会重蹈覆辙。然后很多人就信了。相信的结局是一次又一次更加严重、更为频繁的暴力。当一个人习惯于用暴力发泄他的任何负向情绪,他也就习惯于用暴力获得他扭曲的正向快感。
心理已经病态的时候,打一个人,不!需!要!理!由!
第五步,恐吓式的威胁。
“为什么不逃?”很多人会在面对受害者的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撇开大环境的局限性,只分享几点普遍适用的现实理由:
1. 许多人在反复受到暴力的过程中会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她们往往在侵害的过程中从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被施暴;她们会觉得自己的牺牲能拯救一个曾经被悲惨经历折磨的灵魂,她们会觉得自己很伟大;
2. 当暴力发生的时候,当事人往往都已经被孤立起来了。她们突然发现自己再也没有足够亲近的人去诉说自己的痛苦,去寻求帮助。她们也为向陌生人分享这种事情感到羞愧。她们总会想着,忍一忍吧,下一次说不定就好了呢?
3. 当暴力发生的时候,很多情况双方的关系已经非常亲密。他们甚至已经有了要结婚的约定,或者早已组建了家庭。对于受害方来说,逃离再也不意味着是一个人的事情,更是拖家带口的重大决定。如果不被逼到绝境,很多人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定;
4. 家暴者最擅用的就是威胁。他们不仅仅会威胁你的个人安全,也会用你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共同的孩子相威胁。换作你,当一个人举着菜刀摆出鱼死网破的决心,你又是否有当机立断的勇气和决心呢?
所以不要再问任何受到家暴的女性,你为什么早不逃走这个问题了;也不要再为任何实施家暴的人,用任何理由开脱了;这样的受害者有罪论,真的太无知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文章里因为方便,定义了施暴方和被施暴方的性别,但是家庭暴力是不分男女的。如果你在和你的伴侣交往过程中,发现了上述几个步骤的任何一个,请谨慎再谨慎。暴力不仅仅存在于肢体接触中,语言的辱骂、贬低、诋毁,也是家庭暴力的一种。
要相信,我们都是值得被爱的人。要相信,没有任何人值得我们用自己的痛苦去拯救。要相信,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情。家暴成瘾者会有专业的治疗,会有他该去的地方;我们能做的,只是当机立断,早点逃离,保护好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