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兰
这个清明节,异常清明。
半个月前,特别爱发搞笑段子的男同学钢突然销声匿迹,不吭气儿了。看到个特别逗的段子,分享给他。过了很久,他才回复:“回老家,家里有急事”。
他既不说,我不便相问,只回道:“保重。”
“父亲周一去世,连续守灵两晚,刚送上山。实在坚持不住,我睡了。”他还是说了。
我瞬间石化。就这么寥寥数语,一条鲜活的生命便宣告不见。15年前我承受过的丧父之恸,如今也落在了他身上。
他去东莞打拼多年,妻儿皆留守老家。年后听说他的老父亲患上带状疱疹,又叠加感冒,他连夜赶回去陪着输液。后来再无消息,不知后续如何,不曾想竟是天人两隔。
打了一屏的字,然后又删掉,只留下“节哀”二字。所有安慰的话,既如铅块般沉重,无法说出口;又如羽毛般轻飘,落不到痛处。在死亡面前,一切话语都是苍白无力的。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隔了两日,偶然看到一篇写给孩子读的哲学文章《妈妈,你死后,我要怎样找到你》。文章从哲学、人类进化、资源消耗、了结病痛等多个角度分析死亡,从而得出同一个结论:“从另一个角度看,死亡是大自然生生不息、不断更新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有机的一部分,因而也是无比美妙的,没有死,生命就是不完美的、糟糕的设计。甚至因为有了死亡,生命才是一次性的,才弥足珍贵。”
没有死亡,生命的设计便是糟糕的——这是我从未想过的问题。就好像,本是“断头路”的尽处突然裂开,有了光。
我把文章转给钢。他道了谢,叹口气:“我们做子女的已经接受现实,只是很担心老妈过不了这关。”
我不敢细问,怕勾起他的忧忡。他的母亲据说身子已弯成折尺,出门一趟千难万难,平日里全靠老伴儿照料,买菜、做饭一力承担。如今老爷子没了,她更不好过。
或许倾诉能够稍微减轻伤痛,他的情绪似乎好了一些,也有了些许谈兴。他说起人生两个“最”时刻:最惊慌的时候,是最后一天在CCU病房前,被医生告知叫齐家人等待通知。最悲伤的时候,是在录视频——CCU病房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允许一位家属探视,所以只能视频,同时录像。“这些都过去了。现在没有那么哀伤了,但还是不敢再看当时的视频。”
我想起钱包里静静躺着的那张黑白相片,父亲慈爱地笑着,但15年来,我几乎不曾掏出来。悲伤埋在深处,或许就不会那么悲伤吧。
“平时是不会一直想到悲伤的,很大的可能是,在某天,心里走神的时候,脱口而出地喊他帮忙拿什么东西的时候,下一刻就忽然想起事情变了,人已经不在……那才是悲哀的爆发。”钢的这句话,像一个炮仗,砰地在我心里炸开。
缄默像夜的幕布一样,笼罩着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在悲伤面前的无能为力。
又过了几日,正巧有个采访机会,八宝山殡仪馆举办公众开放日。或许对别人来说,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采访,但对我而言,性质完全不一样。因为打小时候起,对于带着死亡气息的东西,我就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街上看见散落的纸钱,我绕着走;附近村里送丧的队伍抬着棺材从校园走过,我吓得发抖;巷子里办丧事挂白幡,我哭着闭眼一口气跑过去……
这是一个直面死亡的机会。我犹豫了很久,决定去。怕晚上做噩梦,背了四个护身符。
那个春天的下午,天蓝得要命。
走进一屋子黑衣服的人堆里,庄严肃穆的气氛瞬间把人淹没,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压低了嗓门。大屏幕上打出“护航人生最后一公里”的字样,我一秒钟泪目。
一位为数百位逝者设计过告别仪式的丧礼设计师,走上台来,亲自主持完成了他为自己设计的丧礼。没有哀乐,没有哭泣,没有悲伤,没有痛楚,有的,只是对生命的不舍,对往昔的感恩,对遗憾的悔恨。
我环顾四周,许多人面色凝重,若有所思。北侧一间小屋外的橱窗里,陈列着鲜花葬、树葬、水葬的资料。逝者不落黄土,将与光同尘,与花同芳,与树同绿,与水同清。
屋里柜子上,展示着琳琅满目的宝石、晶莹璀璨的钻石。小册子上介绍说,这些不是普通的珠宝,它们可以与亲人的遗骨同焚,淬炼成“舍利子”,随身佩带,以慰哀思。
突然发现,原来,生命并不是真的逝去,它可以用另一种形式陪伴生者左右。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死的概念被理性的推理加以详细讨论,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它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向死而生,才能死而后生。
站在院里怒放得吓人的白玉兰树下,思绪被急风刮得细碎绵长。前半生关于死的黑暗记忆,好像在慢慢消褪。
那一晚,我也没有预料当中的噩梦。我知道,那不是护身符的作用。
清明前夕,我陪母亲一同到墓园验收父亲的墓穴和墓碑。站在父亲的墓碑前,我第一次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平和下来的我,第一次听到了啾啾鸟鸣。原来这个墓园环境这么美,而我从未意识到。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悄悄来墓园,只说去办事,侄儿闹着要一起来,被拦住了。后来,他偷偷跟我咬耳朵:“我知道你们去哪里了。我一直一直哭,妈妈就告诉我了,那是个伤心的地方,不能提。”我摸摸他的头,没有说话。
下一次见面,我要给他读一读绘本《獾的礼物》里的故事——獾虽然离开了人世,但獾给每一个朋友都留下了离别的礼物,他们可以永远珍藏下去。我会告诉他,那不是伤心的地方,它属于纪念和回忆。我还要给他讲一讲那些关于爷爷的记忆,一起在心里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