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热播剧《都挺好》终于落下帷幕,与其说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不如说它是一部女性自我奋斗、疗愈、成长的大剧。女大主苏明玉用自己逆袭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有时是伤痕。而成长的意义就是: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让阳光照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一个注重自我成长的人,不但勇于与自己和解,自我愈疗伤口,努力蜕变自己,还会潜移默化去影响父母、伴侣、孩子。这也是一种家庭的传承。最后你发现:那些童年留下的伤口,最终都长出了最强健的肌肉。
■ 胡杨
近日热播剧《都挺好》终于落下帷幕,一个强悍、有重男轻女思想的母亲,一个懦弱、没有担当的父亲,再加上三个性格各异的儿女,共同演绎了一出似曾相识而又牵动人心的家庭生活大剧。
与其说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不如说它是一部女性自我奋斗、疗愈、成长的大剧。因为剧中的女性角色都独立能干。“一人能顶整个天的”苏妈妈、知书达理的大嫂吴非、省吃俭用挣钱帮啃老的老公还债的二嫂朱丽,可以说她们个个都是好样的。当然,女大主仍是苏明玉,她用自己逆袭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活着,就有翻盘的机会。
原生家庭之殇: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随着《都挺好》剧情的发展,网上的讨论也是一波接一波。纵观起来,最大“槽”点是苏家三个男人,有篇文章标题是《如果一定要选一个“苏家男人”当老公,我选择原地爆炸!》。我认识的一个公号作者,平时写文章挺“正能量”的,这次也不惜笔墨写了《男人不怂,家门之幸》等一系列檄文。
除了口诛笔伐“苏家男人”,还有就是吐槽“原生家庭”的,我仿佛看到了早年间流行的“父母皆祸害”理论的死灰复燃。“苏家男人”真的那么可恶?“原生家庭”真的那么可怕?我的答案是:NO。
其实看剧的过程,我的情绪也上演着“心疼”三部曲:第一阶段心疼苏明玉,这个从小在母亲“重男轻女”思想桎梏下长大的倔强女孩;第二阶段心疼二哥苏明成,这个被大家口舌群殴的“妈宝男”;第三阶段心疼大哥苏明哲,又红又专又好面子的学霸……
直到最后几集,我的愤怒点都还一直停留在“不作为”却很“作”的父亲苏大强身上。为什么他才60多岁、刚退休就需要子女照顾?为什么妻子去世后他就生活不能自理?为什么他游手好闲还偏偏爱“作”?我心想:就像不能总是惯着孩子一样,父母也不能惯着啊。
可是看到最后,我竟开始心疼苏大强了,因为他的“作”疑似阿尔茨海默症的前兆。不知道这病是因为他“作”造成的,还是阿尔茨海默症让他如此“作”?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正如剧中的一句台词:一家人的账,怎么可能算得清楚呢?
是啊,“苏家”是伤害了苏明玉还是成就了苏明玉?是否苏妈妈的过度溺爱“废”了二哥苏明成呢?如果没有对父母的长年“亏欠”,大哥苏明哲还会一再无原则迁就苏爸爸吗?知否,知否?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有时是伤痕。而成长的意义就是: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让阳光照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有句话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在《时生》一书中也写道:“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没错,原生家庭就像我们拿到手里的一副牌,好坏我们无法选择。但即使是烂牌,也有反转的机会。一句话:不管发给你什么牌,努力打好它,就等于做对做好了人生大部分的事情。
与原生家庭和解,就是拥抱“童年的自己”
在网上讨论最多的话题是:苏明玉该不该与原生家庭和解?电视剧最后,苏明玉回到她偷偷买下的自家老宅子,贴上春联,打开大门的那一刻——她看到哭泣中小时候的自己,然后是妈妈的身影:“是不是二哥又欺负你了?明成,你再欺负妹妹,我收拾你!”妈妈抱起了了小明玉。此刻院外的夜空中礼花绽放,明玉笑了。
作家张德芬说过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明玉最后与母亲以及苏家的和解,其实根本是:她与自己的和解——拥抱“童年的自己”。
可以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童年的自己”,那可能是受过伤或是缺少关爱的孩子,而所谓的心灵成长,就是去拥抱“小时候的自己”。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曾说:“如果有时光机,我想回去,抱一抱小时候的自己,跟他说一声谢谢,也跟他说一声‘辛苦你了’。”
我个人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悟。虽然我的家里没有重男轻女,但是“小时候”仍然是我如今都不愿意碰触和时不时都会潸然泪下的地方。那里一直站着一个孤独无助、需要爸妈表扬肯定的小女孩。而直到40岁以后,我才跋涉出那片阴郁的天空,能量满满地返回原地,拥抱了“那个小女孩”。
《都挺好》这个剧名,我解释为——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原生家庭都留给我们了独特的成长功课。如何做好这门功课,其实才是我们人生的大事。
如果原生家庭让我们很自卑,那么成长就意味着我们要一点点变得自信;如果原生家庭没有给我们足够的爱,那么我们就要学习好好爱自己,然后好好爱他人。
原生家庭是来处,但不是归途。可惜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童年的阴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是,一切都变了,而你还在为曾经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逆袭的孩子
“我们等了一辈子,都在等父母一声抱歉;父母等了一辈子,都在等我们一声谢谢。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等到。”这是剧中的一句台词。
我不赞成“等”,我们太需要“向前一步”,主动去拥抱“不完美的父母”。
当你明白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孩子;当你知道那些父母对你所做的事,可能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做的事,他们也是受害者;当你了解做父母的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可是每一代的人都有意识上的局限与缺失,试问:你还会恨父母、怨原生家庭吗?
《都挺好》中,为了城市户口而“低就”却顶起家庭一片天的苏妈妈,不苦吗?一辈子都被老婆骂窝囊废的苏爸爸,不苦吗?
可惜我们的父母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受苦,而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发现痛苦的模式以及受苦的原因。一旦我们了解痛苦是怎么衍生出来的,就可以避免在别人身上做出同样的事情。于是我们对父母就有了慈悲和感恩之心,最主要的是,我们将不会在自己的生命里重蹈覆辙。
很多朋友都羡慕我有一个幸福的原生家庭,父母健康,兄妹和睦。其实我知道,“自我成长”给我带来太多的福利,而我又在反过来影响着父母和身边的人。
我的母亲常常自认为“教育成功”,但是我会告诉她,我用了很长时间才走出自卑的阴霾。回忆小时候,母亲没有过一帧笑脸,年轻时的她体弱多病,脾气暴躁。母亲3岁时没有了娘,到如今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姥爷独自拉扯他们兄妹长大;母亲没有上过学,14岁跟着支边队伍从河南去新疆垦荒;20岁跟“领导指定”的沉默寡言的父亲结婚。我的父亲是一个视工作为第一的男人,还是一个我小时候见了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的威严父亲。
在我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过程中,也看到我的父母变得越来越乐观、健康、和睦。80岁的老妈更是天天唱一曲“步步高”。如今她特别爱说一句话——“我都是跟你学的。”
的确,就像你在宁静的湖岸上坐着,向湖里投下一颗小石头。这颗石头很小,所以它一开始先创造出一圈小涟漪,但是一圈接着一圈……一直传送到遥远的湖岸,湖有多远,就传送到多远。而这只不过是一颗小石头而已。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年迈的父母要么一味地迁就,要么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这其实这都是放弃成长的行为。
一个注重自我成长的人,不但勇于与自己和解,自我愈疗伤口,还会潜移默化去影响父母、伴侣、孩子。这也是一种家庭的传承。
如果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天,他晴你晴,她阴你阴;那么长大后,我们应该成为父母的艳阳天。
刘若英在《幸福就是》歌中唱到:“懂得爱自己才会更辽阔。”在我这里,懂得爱自己就是——放下伤痛,努力蜕变自己。最后你发现:那些童年留下的伤口,最终都长出了最强健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