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杜娟在中铁装备盾构总装现场查看设备情况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彭芸
只因不甘,就从文静女娃变成拼命三郎。从北疆到南国,从雪域到深海,哪里需要盾构机,哪里就有她拼搏的身影。
由她率领的团队,在大型隧道施工装备生产上,打破“洋盾构”垄断,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复合盾构机。
十多年里,她和团队先后完成盾构设计800余台,研发出了一批具有奠基性、开创性的国内首台和世界首台产品,吹响了“中国盾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号角,实践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她就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最美科技工作者”、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
为搞研发主动放弃休产假
“当初做盾构,只是因为不甘心,希望能掌握核心技术,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好扬眉吐气。”王杜娟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这样说。
在很多城市的地下,密布着纵横交错的地铁线路,宛若城市的动脉,它们的建设都离不开隧道掘进机(盾构机)。盾构机又被形象地称为隧道“穿山甲”,它的出现结束了人类运用钢钎、大锤到风钻、炸药的时代,作为大型隧道施工装备,被广泛运用于从地铁到水利,铁路到公路等方方面面。
而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施工使用的盾构机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而且受制于人。
2006年初,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技术储备,中铁隧道集团总公司启动了第一台盾构样机的制造,当时王杜娟刚坐完“月子”,得知消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跑回单位参加会议,“那个节骨眼上我肯定是不能错过的,做了那么多年的准备要大干一场了,我还在家歇着,歇不住啊。”王杜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道,后来,孩子刚满两个月,她索性结束产假,一狠心,将孩子交给公公婆婆照看,直接回岗位正式上班了。
研发过程一切从零起步。盾构机压力平衡系统内的管路直径大小,需要依据气压大小来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她和同事们无数次地模拟和计算,然后到正在施工的地铁隧道求证。很多工地因为安全考虑,不准女同志进隧道。王杜娟心里着急,把头发挽进安全帽,把泥巴、污油往脸上一糊,硬是闯了进去。
王杜娟清楚地记得,2008年,自主设计的样机第一次应用于天津地铁项目,地表以上是渤海大楼、张学良故居、“瓷房子”等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实验那天,所有人都很紧张,实验结果一炮打响,王杜娟和同事们终于松了一口气。
多年来,王杜娟和团队完成设计近800台盾构机,打破了70多年来只有发达国家才能设计生产盾构机的神话。如今,王杜娟和团队设计的盾构机已应用于国内30多个城市,还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丹麦和迪拜等“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和地区。
对于所取得的成绩,王杜娟认为应该归功于集体,她对记者说:“光靠一个人什么都干不成,团队协作才能干大事”,她感恩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感恩自己遇到中铁隧道集团总公司这样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也感恩家庭给予自己的支持。
如今,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设计制造的“国产盾构”不仅走出国门,而且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直径矩形顶管、世界首台马蹄形盾构、世界首台联络通道专用盾构等一大批开创性产品相继面世。实现了技术水平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潜心科研,将工作做到极致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当你画了非常多的图、搞了非常多的设计,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很多事情就通达了。”
无论是搞设计还是做其他行业工作,都必须要潜下心来,不断磨炼技艺,精益求精,努力做好工作做到极致,这是王杜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王杜娟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1997年走出黄土高原,考入了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工程机械专业,2001年7月毕业后,被安排到中铁隧道股份新乡机械制造公司工作。
刚到车间时,由于是女生,难免会被人认为吃不了什么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每天上班,王杜娟都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修机器、拆零件、搬设备、开行吊,白天虚心向老师傅请教,遇到问题亲自动手,现场操作,晚上回到宿舍再翻开书本认真研究理论,刨根问底搞懂原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的王杜娟被委以重任,成为全车间第一个女项目负责人,先后负责完成了南京地铁后配套碴车设计制造、开敞式混凝土罐车封闭式改造等项目。不久之后,中铁隧道集团盾构机研发项目组正式成立,王杜娟成为项目组18位成员之一。
“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咬咬牙就迈过了这道坎。”王杜娟就是凭借这种“咬牙精神”一路走到今天。
中铁装备共有500多名研发人员,而女性只占约10%,在工程机械这一女性并不占优势的领域,王杜娟从最初的见习生、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一直到中铁隧道集团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在人生职场上她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王杜娟表示,进入新时代,比的早已不是体力而是智力,在这方面女同志并不比男同志差。“只要给她们机会,在科技创新这个领域都能干得很好。”
“两会”建议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在今年的“两会”上,王杜娟的建议聚焦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另一个是关于技能人才培养。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如何才能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等不能靠,她认为,要实现国产技术从跟跑到领跑,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
她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帮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王杜娟认为,随着企业产品向高端市场的不断拓展及更加高精尖设备的开发,随着即将到来的以智能化、无人值守、网络信息处理为主要特色的第四代掘进机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员工的技能水平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如何才能改变国内技术人才短缺的现状,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
在德国培训期间王杜娟发现,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将技能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中,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不仅解决了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成为世界上职业教育做得最成功的国家。
德国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法让她深受启发,她希望这一问题能更多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她建议通过借鉴国外培养模式,开展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两元制”试点教育,逐步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技能人才短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