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脱贫攻坚的结果是让贫困群体摆脱物质匮乏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懂得爱、给予、回报与感恩,那么,无数人尽心竭力的帮扶也就获得了最大的价值与意义。
■ 袁鹏
在做有关的扶贫采访时,笔者曾不止一次看到或听到有扶贫干部抱怨:有些贫困户,不论你怎么去帮助他、扶助他,他总是一副受之当然的样子,似乎你的工作,包括爱心人士、爱心机构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他接受帮助也是天经地义的,甚至少有一声谢谢。也有扶贫干部因此对帮扶这类人的意义产生了疑虑。
笔者认为,脱贫攻坚的目的是让贫困群众不仅从物质上脱贫,同时也让其能够在精神上振作起来,激发其内生动力,使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自立、自强,成为一个能够主导自己生活的精神上的强健者和富足者,而不是只作为一个被动接受施舍的怜悯对象、一个弱者。如果是后者的话,这样的帮扶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解近忧而无远虑的舍本逐末之策,意义不大!
因此,帮扶的目的或意义不是简单的给予与接受,更不是施舍。要让帮扶在脱贫攻坚中取得实效,笔者以为,首先需要在帮扶干部、公益爱心人士与贫困群众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帮扶者与被帮扶者在精神与思想上更应该是平等、对等的交流,帮扶既是温暖的关怀,也是工作上的交流,是双方对相关帮扶政策、措施的沟通与落实。与此同时,帮扶干部也有责任让受助者懂得,现实中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所有的帮助、所有的得到都是有缘由、有根据、有出处的,既有国家层面上对贫困地区发展、对贫困群众生活的重视与关心,也有无数的爱心公益人士对贫困群众的无私付出与奉献;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带领全体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与意志,也闪动着帮扶干部、无数公益爱心人士的一颗颗真心、热心与诚心!
为此,笔者建议,脱贫攻坚中也要倡导、培育感恩文化,倡导和培育感恩文化的目的当然不是简单的要受助贫困群体知恩图报,而是在帮扶工作中培育一种爱的意识和回馈的精神,以及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知与了解。对于受助的贫困群体而言,具备这种精神、意识和认知,也是一种获得与成长。如果脱贫攻坚的结果是让贫困群体摆脱物质匮乏的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懂得爱、给予、回报与感恩,那么,无数人尽心竭力的帮扶也就获得了最大的价值与意义。
有付出与奉献,有感恩也有回馈,如果我们的扶贫工作中衍生或传递着这样的情感与精神,扶贫才称得上真正成功,这样成功的扶贫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得以提升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