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父亲从未参与家务与育儿,这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典型表现。
■ 侯晓然
2月24日,由皮克斯动画首位华裔女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Bao)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片中鲜明的中国元素、细腻的描述、大胆的想象,打动了无数人,而剧情中表现出的中国式家庭关系,更值得我们深思。
《包宝宝》以多伦多华裔移民子女的经历为创作灵感,讲述了一位华裔“空巢”妈妈的故事。有一天,她做的包子活了过来。惊喜之余,她对“包宝宝”悉心呵护,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包宝宝”也全身心地依赖着妈妈。但是,随着“包宝宝”慢慢长大进入了青春期,变成了“包少年”,他逐渐开始叛逆,想要远离妈妈身边,妈妈日渐失落。再后来,长大成人的“包小伙儿”带回了女朋友,还要收拾行李准备从家里搬出去。妈妈无法接受儿子将要离开的事实,情绪失控之下把“包儿子”塞进了嘴里……
8分钟的短片,描写了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中国式家庭:爸爸只出现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基本上除了出门上班就是一直坐在桌旁看着电视等着吃饭;妈妈陪伴“包儿子”一天天长大的片段中,可以看到是非常典型的“丧偶式育儿”;当“包儿子”长大后找到了另一半,早已失落了自我的妈妈不堪忍受孩子脱离自己的控制,暴怒地一把抓起“包儿子”吞下肚,激烈的母爱演绎了整个故事最“恐怖”的情节……
与原生家庭边界不清,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典型特征,这也给这些家庭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听妈妈说过:真后悔把你生下来。这句话对于孩子的伤害,不亚于短片中妈妈一口吞下了“包宝宝”。由于爸爸在育儿与家务中的长期缺位,妈妈在孩子身上倾注了自我对于未来的全部情感与希望,也因此当孩子因为成长自然而然地远离时,妈妈会产生失落、恐惧等负面情绪,并且下意识地想要把日渐远离的孩子拉回身边,这又使得孩子反而更要拼命逃离。在拉扯过程中,妈妈很可能会做出一些让孩子心灵受创的行为,也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建立的新生家庭关系。
影片还是给出了一个大团圆式的温馨结局:哭泣的妈妈醒过来,发现刚刚只是自己的一个梦。长大成人的儿子出现在门口,妈妈和儿子和解了,并接纳了儿子带回来的金发碧眼的儿媳。一家四口团团圆圆地围坐在一起,妈妈和儿子儿媳一起包起了包子,当然爸爸还是坐在桌旁看着电视等着吃……无论如何,最终儿子自然地参与到了家务当中,而没有与爸爸为伍,也算是让观众感受到了这个新生家庭美好的希望。
欧美媒体对于该片的评论,大多集中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以“爱、家庭与美食”为主题的中国式亲情等方面。而更多的亚裔,尤其是华裔观众对于剧情产生的共鸣之处,大多在于自己就是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呵护与照看中长大,也泪奔于后悔曾经和母亲发生过同样的冲突。也许,当更多的人意识到父亲和丈夫在一个家庭中的正确位置与其应当肩负的责任,这个“包宝宝”才能展现出更丰富更美妙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