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反贫困斗争已进入攻坚的关键阶段,资金使用、干部作风都直接关系脱贫的成效和群众的获得感。决战脱贫攻坚,既需要精准施策,更需要严明的纪律保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资金用在刀刃上。
记者在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宁夏等省区走访发现,各地正多管齐下深入推进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覆盖到扶贫领域“最后一公里”。
下猛药治重疴 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上坪村党支部原书记海银奇在分配区能源站配发的太阳能热水器时,优亲厚友,私自将4台热水器发给不符合享受政策的亲戚及他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因在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中,“一刀切”地将国务院扶贫办确认的贫困人口规模局限在国家级贫困旗县、自治区级贫困旗县,导致精准扶贫基础性工作不扎实、贫困户漏评率高;部分旗县检查考核流于形式;因对违规挪用扶贫专项资金等负有领导责任,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原书记、主任刘忠诚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由正厅级领导职务降为副厅级非领导职务……
这些典型案例,都曾经出现在纪检监察机关的“曝光台”上。从乡村干部到厅局级领导,严肃问责扶贫领域违纪问题,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已成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治理常态。
按照中央纪委的统一部署,各地针对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力度持续加大。
2018年,陕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报曝光扶贫领域违纪问题698批2776起,持续释放“敢动‘奶酪’必严惩”的强烈信号;青海省纪检监察机关处置扶贫领域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1003件、立案345件;甘肃省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595件、处理5608人,同比增长152%、182%。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密集查处曝光的背后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斩断伸向扶贫资金“黑手”的坚定决心。
监督“沉下去” 线索“浮上来”
“这户家庭已经脱贫,怎么还在继续享受扶贫政策?”“村干部是否存在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的现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纪检监察干部发挥机动式巡察“小队伍、短平快、游动哨”的特点,不断走村入户,一个个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浮出水面。
甘肃省纪检监察机关探索“四个到村”,让监督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信访前哨到村,建立村社固定接访日、设置集市接访站、落实领导干部下访等,搭建民情“直通车”;廉政监督员到村,在驻村帮扶队员中选聘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强的同志担任廉政监督员,主动收集问题线索和群众诉求;纪检干部到村,包村干部主动进村入户,定期了解情况、答疑释惑、发现问题;纪法宣传到村,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把党的扶贫政策说清楚,把纪律法规讲明白。
陕西省纪委监委按照不少于10%的比例调卷抽查下级纪委查处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解决重责轻究、大案小查等问题。“基层是熟人社会,受人情、办案能力等影响,办案中有时会出现宽松软的情况。监督力量下沉,也是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传递一种导向——绝不能忽视群众身边的小事。”陕西省纪委常委、省监委委员李献峰说。2018年,陕西省共复查复核下一级直查直办案件1124起。
用活新手段 紧盯新表现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残疾人燃油补贴260元,天然林保护补助18.8元……”家住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八里铺镇火石沟村的王巨虎每逢来镇上办事,都要在扶贫资金监管网站大屏上查查自己领了多少补助。曾经,这些信息对王巨虎来说是笔“糊涂账”。
定西市在下辖县区部署建设扶贫资金监管网站,现在群众只需动动手指,惠农补助项目、补助对象信息、发放金额等便一目了然,更多群众和王巨虎一样“心里更有数了”。
大数据、“云治理”……不只是甘肃,各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方式方法都在不断创新,力度持续加大。李献峰表示,扶贫领域反腐惩恶高压之下,直接“动奶酪”的贪腐问题正在减少。“干部作风问题,如填表过多、监督检查太多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将是我们2019年的工作重点。”
多省区纪检监察部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和部署,把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为重点任务和切入口,紧盯新动向新表现、新领域新业态,努力在提高办案质量、加大直查直办力度、整合基层监督力量、增强监督合力、强化末梢监督等方面出实招求实效。扶贫工作延伸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对危害产业扶贫、对口帮扶和扶贫工程建设的,对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和强占掠夺扶贫资金财物的,对吃拿卡要和优亲厚友的,发现一起,查明一起,严惩一起,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记者王博 陈晨 贾立君 孙哲 央秀达珍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