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推动性别平等教育进各级党校、进中小学的系列举措正稳步实施,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性别平等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推动性别平等教育仍需破除束缚,用科学的新思维思考现实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其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建议,认为需要将性别平等进党校干校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使其有正确的性别意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要有中国特色。
■ 葛彬
推广性别平等教育是传播先进性别文化,在全社会树立正确、健康的性别意识的重要举措。当下推动性别平等教育进各级党校、进中小学的系列举措正在稳步实施,并取得了重要成果。结合20余年从事性别平等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为进一步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提出建议。
性别平等进党校干校要纳入常规教学计划
党校和干校的主要职责是承担各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领导干部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其具备了性别平等意识,有利于性别平等进程的整体推进。这些年来,各地也有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相关内容纳入党校和干校教学中的经验,但主要是两种情况——
第一,聘请部分性别理论的专家学者承担讲课的内容,往往以临时讲座的形式开展。如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或上级有要求时开设相关课程。这种课往往都具有很强的临时性,难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
第二,各级党校内部部分热心研究妇女理论的教师主动承担课程。因为授课教师来自各个专业,所以常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角度来进行讲授。但是主体班的教学,一般一个班次一位老师只能担任一门课。各科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课,很难在主体班次开设两个专题课。如笔者曾在党校开设的专业课是“领导干部的语言艺术”,如果再开一个“性别平等与政府责任”就很难了,后来为了保留后一个课,只能将专业课取消了。同时,性别平等课题研究在党校的职称评定中很难进入专业论文的范围。笔者认识的一位教师,在性别平等研究上颇有建树,承担了不少课题,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是由于她的专业是管理学,所以在评正高职称时,很难将其研究成果作为评定的依据。所以,性别平等课程只靠教师个人努力争取进入党校主体班还是比较难的。即使勉强进入了,也因人员变动而变化,常常是人走课停。
若将性别平等课程纳入教学的总体规划中,这门课就有了可持续性和生命力。如中共广州市委党校荔湾分校,从2006年起就将“性别平等与政府责任”一课纳入教学计划中,这门课在该校的主体班长期开设。2018年又将这门课前移到初任公务员的培训当中,效果非常好。笔者希望,从中央党校到各省市区党校都在教学计划中纳入这门课,使之常态化。
应加强对各层次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培训
性别平等观念不是无师自通的,必须经过学习与培训。尤其是对社会性别的认识,更是一个需要培训和学习的过程。目前性别平等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匮乏,除了一些女子院校外,高校一般没有女性学学科。
中央党校性别平等倡导课题组从2004年开始对党校教师进行培训,已经培训500余名教师。但是这些教师往往散在各个部门,回去后能长期开设课程的不多。同时,性别平等课程看起来简单,其实有很多理论需要厘清,也需要比较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从2015年广东省妇儿工委在中山市进行“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以来,一直重视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为此,中山市教育局教研室还编写了《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指南》《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手册》《中山市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试点工作汇编》等系列教材,效果不错。性别平等教育的师资队伍非常重要,每所党校干校中都有能给厅局级、县处级等干部讲课的有水平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
性别平等课程的内容要有中国特色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的舶来品,与我国提出的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内容有重叠又有不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强调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男性享有平等的权利。
性别平等理论涉及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如在对社会性别的认识上,强调社会性别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在实现性别平等的途径上,强调把性别平等纳入政府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决策系统;在平等权利的认识上,强调男性和女性都应享有基本人权框架下的平等权利……但是如果照搬照抄这些理论是很难让学员理解的。要将社会性别理论融入到中国的国情中,使之更有中国特色还需要不断思考和创新。
第一,在主流话语教学中加入性别视角。如“一带一路”“中国梦”“反腐倡廉”“好家风传承”“精准扶贫”等内容都是当前的主流话语,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理论指导,引入性别平等的内容与分析,强调性别平等的意义。
第二,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时,可以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入手。如,讲社会学理论时可以对出嫁女土地权益与维稳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性别不平等对公共政策带来的影响;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大龄男女未婚青年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对国家推行全面两孩政策后对妇女就业和家庭和谐的关系进行分析,以促进相应的公共政策出台,解决家庭生育的后顾之忧;在对职务犯罪领导干部的“婚外情”进行分析时,注意分析“女人是祸水”传统错误观念的影响等;对“精准扶贫”的认识,可认真分析贫困人口的结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妇女儿童,把焦点对准,才能让“一个都不能掉队”的问题得到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看起来是社会问题,但深层次原因很多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而性别不平等是较常见的不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用社会性别理论找到问题的症结,进行深刻分析,或许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第三,从不同角度开设性别平等专题课。如,从经济学角度可以讲“经济发展与妇女发展”;从政治学角度,可以讲“妇女参政与社会进步”;从党建学的角度可以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男女平等理论”;从社会学角度可以讲授“养老政策与性别平等”“社区发展与性别平等”;从家庭的角度可以讲“性别平等与家庭和谐”;从国际发展的角度可以讲“世界妇女性别平等之路”等。如果将性别平等理论与国内国际现状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讲深讲透,真正让性别平等进入决策主流。
推进性别平等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破除束缚,用科学的新思维去思考现实问题。笔者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理念会更广泛的传递,性别平等的推动也会更有效、更全面。
(作者为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教授)